31【出家前的思考】中部26经圣求经
佛陀説:"b丘们,有两种追求圣者的追求和非圣者的追求。什麽是非圣者的追求?就是一个人自己会生老病si,却去追求同样会生老病si的事物;一个人自己会悲伤w染,却去追求同样会带来悲伤w染的事物。
什麽是会生的事物呢?妻子儿nv、奴仆婢nv、山羊羔羊、j猪、象马牛驴、金银这些都是会生的事物。这些都是执着的对象。一个人自己会生,却执着追求这些同样会生的事物。
什麽是会衰老的事物呢?妻子儿nv、奴仆婢nv、山羊羔羊、j猪、象马牛驴、金银这些都是会衰老的事物。这些都是执着的对象。一个人自己会衰老,却执着追求这些同样会衰老的事物。
什麽是会生病的事物呢?妻子儿nv、奴仆婢nv、山羊羔羊、j猪、象马牛驴这些都是会生病的事物。这些都是执着的对象。一个人自己会生病,却执着追求这些同样会生病的事物。
什麽是会si亡的事物呢?妻子儿nv、奴仆婢nv、山羊羔羊、j猪、象马牛驴这些都是会si亡的事物。这些都是执着的对象。一个人自己会si亡,却执着追求这些同样会si亡的事物。
什麽是会悲伤的事物呢?妻子儿nv、奴仆婢nv、山羊羔羊、j猪、象马牛驴这些都是会带来悲伤的事物。这些都是执着的对象。一个人自己会悲伤,却执着追求这些同样会带来悲伤的事物。
什麽是会w染的事物呢?妻子儿nv、奴仆婢nv、山羊羔羊、j猪、象马牛驴、金银这些都是会w染的事物。这些都是执着的对象。一个人自己会被w染,却执着追求这些同样会w染的事物。这就是非圣者的追求。"
"什麽是圣者的追求呢?在这里,一个人虽然自己会生,但是看到生的过患,就去追求不生的、无上的、安稳的涅盘;虽然自己会老,但是看到老的过患,就去追求不老的、无上的、安稳的涅盘;虽然自己会病,但是看到病的过患,就去追求无病的、无上的、安稳的涅盘;虽然自己会si,但是看到si的过患,就去追求不si的、无上的、安稳的涅盘;虽然自己会悲伤,但是看到悲伤的过患,就去追求无悲的、无上的、安稳的涅盘;虽然自己会被w染,但是看到w染的过患,就去追求无w染的、无上的、安稳的涅盘。这就是圣者的追求。"
"b丘们,我在成佛之前,还是菩萨时,自己会生却追求会生的事物,自己会老却追求会老的事物,自己会病却追求会病的事物,自己会si却追求会si的事物,自己会悲伤却追求会悲伤的事物,自己会被w染却追求会被w染的事物。後来我想:爲什麽我自己会生却追求会生的事物呢?爲什麽我自己会老、会病、会si、会悲伤、会被w染,却追求这些同样会老病si、会悲伤w染的事物呢?我应该去寻求不生、不老、不病、不si、不悲伤、不w染的无上安稳涅盘。"
"b丘们,後来我年纪还轻,头发乌黑,正值青春年少,虽然父母不愿意,痛哭流涕,但我还是剃除须发,穿上袈裟,出家修行。
32【向阿罗罗迦蓝学习】中部26经圣求经
出家後,爲寻求善法和无上寂静之道,我去见了阿罗罗迦蓝,对他説:迦蓝贤友,我想在你的法律中修行。
迦蓝对我説:贤者请住下吧,像你这样有智慧的人,不久就能亲身证得老师的境界。我很快就学会了他的教法。我不仅能够説法,而且能够説:我知道、我见到。
我想:阿罗罗迦蓝不是仅凭信仰就説他证得这个法,他一定是真正知道和见到了这个法。於是我去问他:贤友,你説你证得的法是什麽程度?他説他证得无所有处定。
我想:不只是迦蓝有信心,我也有信心;不只是迦蓝有jg进,我也有jg进;不只是迦蓝有念,我也有念;不只是迦蓝有定,我也有定;不只是迦蓝有慧,我也有慧。我何不努力证得他所证得的法呢?不久我就证得了那个境界。"
我去见迦蓝説:"贤友,你説你证得的法就是这些吗?"
他説:"是的,这就是我证得的法。"
我説:"我也证得了这些法。"
迦蓝説:"真是太好了!我们能遇见像您这样的同修真是幸运。我所证得的法,您也证得了;您所证得的法,我也证得了。我知道的,您也知道;您知道的,我也知道。我是什麽样,您也是什麽样;您是什麽样,我也是什麽样。来吧,我们一起带领这个团t吧。"这样,阿罗罗迦蓝虽是我的老师,却把我和他平等对待,给予我最高的尊敬。
但我想:"这个法不能导向厌离、离yu、寂灭、宁静、证悟、正觉、涅盘,只能导向无所有处的投生。"於是我对这个法不满意,就离开了。
33【向乌达迦·罗摩子学习】中部26经圣求经
我继续寻求无上寂静之道,去见了乌达迦·罗摩子。来到後,我对他説:"贤友,我想在你的法律中修行。"他説:"贤者请住下吧,像你这样有智慧的人,不久就能亲身证得老师的境界。"我很快就学会了他的教法。我不仅能够説法,而且能説:"我知道、我见到。"
我想:"罗摩不是仅凭信仰就説他证得这个法,他一定是真正知道和见到了这个法。"於是我去问乌达迦:"罗摩説他证得的法是什麽程度?"乌达迦説他证得非想非非想处定。
我想:"不只是罗摩有信心,我也有信心;不只是罗摩有jg进,我也有jg进;不只是罗摩有念,我也有念;不只是罗摩有定,我也有定;不只是罗摩有慧,我也有慧。我何不努力证得他所证得的法呢?"不久我就证得了那个境界。
我去见乌达迦説:"贤友,罗摩説他证得的法就是这些吗?"
乌达迦説:"是的,这就是罗摩证得的法。"
我説:"我也证得了这些法。"
乌达迦説:"真是太好了!我们能遇见像您这样的同修真是幸运。罗摩所证得的法,您也证得了;您所证得的法,罗摩也证得了。罗摩知道的,您也知道;您知道的,罗摩也知道。罗摩是什麽样,您也是什麽样;您是什麽样,罗摩也是什麽样。来吧,请您来带领这个团t吧。"这样,乌达迦虽是我的同修,却把我放在老师的地位,给予我最高的尊敬。
但我想:"这个法不能导向厌离、离yu、寂灭、宁静、证悟、正觉、涅盘,只能导向非想非非想处的投生。"於是我对这个法不满意,就离开了。
佛教术语与句子解释:
无所有处定
这是佛教禅修t系中的第七禅定境界,属於无se界定。在此境界中,修行者超越前面的"识无边处",进一步放下一切所缘对象,达到"无所有"的意识状态。修行者t验到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抓取、执着的境界,心中只有"无所有"的观念。这是一种极其细微、寂静的状态,但仍属於有爲法,未脱离轮回。
"不只是迦蓝有信心我也有慧"
这句话提到了佛教修行的五种基本素质或五根五力:
1信心信:对道路的确信与信任
&进jg:持续不懈的努力
3正念念:清晰觉知当下的能力
4禅定定:心的专注与稳定
5智慧慧:透视实相的洞察力
佛陀在此表明,他具备与阿罗罗迦蓝同等甚至可能更强的修行素质,因此有能力达到相同的修行境界。这也反映了佛教强调的自我实证jg神,不仅仅依靠信仰,而是通过个人实践来验证。
"这个法不能导向厌离、离yu、寂灭、宁静、证悟、正觉、涅盘,只能导向无所有处的投生"
这是佛陀对阿罗罗迦蓝所教无所有处定的评判。在佛教修行中,真正的解脱法门应当具有以下特质:
厌离:对轮回世界的厌倦
离yu:远离贪yu和执着
寂灭:平息一切烦恼
宁静:内心的平静与安稳
证悟:对真理的直接t验
正觉:完全的觉醒
涅盘:彻底熄灭烦恼,超越生si
佛陀发现,无所有处定虽然是高深的禅定境界,但修习者si後只会投生於无所有处天,仍在轮回之中,未能彻底解脱。
"贤友,我想在你的法律中修行"
这是古印度求法者常用的请求学习的礼貌表达。"法律"在此指的是老师的教法和修行规则的整t。这句话表明佛陀带着谦卑和求知的态度,愿意成爲对方的学生,遵循其修行t系学习。
非想非非想处定
这是佛教禅修t系中的第八禅定,是四无se定中最高的境界,也是整个有爲定境中最微细、最接近涅盘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修行者的意识既不能説是有想,也不能説是无想,处於极其微妙的边缘状态。意识变得如此微细,几乎接近於无,但尚未完全熄灭。这也是佛陀跟随乌达迦·罗摩子所学习的最高境界。
"这个法不能导向厌离只能导向非想非非想处的投生"
与前一评判类似,佛陀认识到即便是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定,仍然无法导向彻底的解脱。修习此定的人si後会投生於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极长据説可达八万四千大劫,但最终仍会再次陷入轮回。
佛陀之所以最终离开这两位老师,正是因爲认识到这些高深的禅定境界虽然令人惊叹,但仍未触及生si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这反映了佛教特有的"第三条道路"——既不同於苦行主义,也不同於纯粹的神秘主义禅定,而是通过智慧洞察实相本质,彻底解脱生si轮回的中道。
这段经文的详细解析与深刻启示
这段佛经文字,记录了释迦牟尼佛从世俗走向出家,到求学两位禅定大师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佛教思想中对生命本质深刻的洞察与自我超越的智慧。
1出家前的思考——洞察无常与苦
佛陀以“圣者的追求”和“非圣者的追求”作出鲜明区分。非圣者执着於妻儿、财産等“会生、会老、会病、会si”的无常事物;而圣者则观察到这些追求的无果,转而追求超越生si的涅盘。
透过佛陀的反问和省思,我们看到人类痛苦的根源:明知自己不可避免地经历生老病si苦,却依然执着投身於同样充满苦难的事物。这是一种自我矛盾和迷茫。当一个人觉醒,开始寻求“无生无si、无绕无染”的涅盘时,意味着从根本上对痛苦的觉悟和对解脱的渴望。
佛陀的出家,是生命觉醒的第一步:从执着暂时幻象,到向内求道,寻求心灵的永久安稳。
2向阿罗罗迦蓝和乌达迦·罗摩子学习——禅定境界的t验与反思
佛陀先後学习两位禅定大师的教法,分别证得“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两种高级禅定境界。这两个境界在佛教禅定t系中代表极爲深邃的定境,但佛陀最终发现,这些境界虽美妙且寂静,却仍旧未能彻底超越生si痛苦的轮回,而仅是过渡的投生状态。
这t现佛陀对法的jg确洞察与求真jg神。即便身处高度的禅定t验中,他仍不自满,敢於批判和超越。这也表现出修行道路上的重要态度:谦卑学习,深入t验,同时保持对终极目标的清醒认识。
3寻求究竟解脱,对世俗执着的终极超越
这段经文来自佛陀“成佛之前”的重要心路历程,他一方面敬重师长,学习禅定法门;另一方面却不断反思和突破,最终离开这些师门,继续自己深入的如实观察与修行。
这告诉我们求道之路没有捷径,也没有荒谬自满。唯有不断觉察生命痛苦的真相,不断探求和嚐试,才能最终走向无余涅盘、究竟自在。
发人深思的智慧启迪
人生如梦,浮华如菸。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不停地追逐那些同样逃脱不了生老病si、悲伤w染的“会生事物”——名利、感情、权力、地位……然而我们自己早已承载了苦难的种子,若执着於这苦海中的浮木,又怎能真正止息痛苦?
佛陀向我们指出:真正的幸福,非外物可得,而是对无常苦的深刻觉悟之後,内心向往的“无生、无老、无病、无si”的安稳之境。一条通往心灵自由的解脱之路。只有当我们既不逃避痛苦,也不沉迷幻象,勇敢直视生命本质时,才会开启智慧的泉源。
而求道之路,更需智慧的质疑、不断的t验和超越,不因已有成就满足,不因权威迷惑。正如佛陀从师学习,继而超越的历程,告诉我们:真理之门永远爲真正探求者敞开。
这段经文不只讲述佛陀的故事,它是每一个灵魂挣紥、觉醒与求索的缩影。愿我们都能在生活的无常浮沉中,获得洞明,离yu走向净土,种下解脱的种子,护持内心那份宁静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