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朱元璋该明白,这个儿子没有白养,而是全心全意为他着想。
否则,朱棡大可装作不知,毕竟面对如此丰厚的年禄,如此巨大的利益,谁能不动心?
为何要将这些弊端告知朱元璋呢?
难道是为了针对自己吗?
“那我们该怎么办?”片刻后,朱元璋才抬起头,眼中流露出一丝期待,问朱棡。
当然,朱元璋也很尴尬,脸红得像猴屁股。
但问题必须解决,否则还能怎样?
“还能怎样呢?”
“父亲闯下的祸,做儿子的总得收拾。”
朱棡瞄了眼朱元璋,眼底掠过一丝无可奈何,又撇了撇嘴道:“你总说我不懂治国,可您老人家偏偏嘴硬。”
此话一出,朱元璋的脸色再次浮现出几分窘迫与无奈,抿了抿嘴唇,又抓了抓脑袋,却尴尬得一句话也说不出口。
毕竟此刻的朱元璋,即便想逞强,也得有点底气才行,难道要无能狂怒吗?那样岂不是更丢脸?罢了罢了。
“噗嗤——”
坐在那里的马皇后与郭惠妃自然也看到了朱元璋的窘态,不禁同时笑了出来。
“有理。”
朱标也抬起了头,神情严肃地道。
朱元璋:(¬_¬)
“你这话是说他还是说我?”
朱标:“呃……( ̄へ ̄)”
------------
不过朱元璋推行的分封制度,归根结底是为了拱卫皇室,稳固帝位,同时分散军权,抑制功臣。
拱卫皇室,稳固帝位的意思是,朱元璋希望通过分封自己的儿子为亲王,让他们分别拥有封地和军队,成为皇室的屏障。
如此一来,当政权遭遇威胁时,这些藩王便可迅速行动,保卫朝廷,进而巩固朱氏家族的统治,避免内忧外患。
再者,分散军权,抑制功臣,不过是担心开国功臣权力过于集中,特别是那些掌握重兵的将领可能会危及皇权的稳固。
因此,通过让诸子封王并授予其军事指挥权,把部分军权从功臣那里转交给宗室藩王。
以此达到制约和平衡朝廷内部力量的目的,防止功臣谋反。
此外,边疆防御,抵御外敌,自家儿子显然比外人更可靠,毕竟元朝残留的力量,即北元,依然能对明朝构成威胁,尤其在北方边疆地区。
众多被太祖分封的藩王,多分布于北境,如北方和西北地带,他们以亲王身份带兵驻扎,直接投身边防,防范草原及其他外族入侵。
顺便说一句,太祖出身贫苦,因此朱明王朝根基有限,皇家宗室也是从他开始建立起来的,他对家族兴旺的渴望自然十分强烈。
而且分封亲王也是为了让明朝宗室能够共享国家权力与财富,巩固并壮大宗室力量。
太祖既然如此聪慧,难道没考虑到明朝内部可能出现的动乱吗?
当然考虑到了,毕竟西汉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所以太祖为了严格控制藩王,除了编写《昭鉴录》来警醒藩王,还推行了互相牵制的策略。
就像历史上燕王朱棣与晋王朱棡,这两兄弟从小就不和睦,这就形成了微妙的平衡。
可以说,如果没有历史上的晋王朱棡早逝,朱棣未必能成功发动靖难之役。
但如果晋王朱棡还活着的话,那么接下来朱允炆要对付的藩王,只会是晋藩,而不是燕藩。
说实话,对于根基薄弱的朱氏宗室,太祖实行的分封制度确实能迅速积累宗室的实力。
再加上太祖出身贫寒,几乎看透了世态炎凉,相比外臣,他无疑更信赖自己的子女。
“老爷子,咱们做个假设吧。”
想通之后的朱棡便望着仍在皱眉沉思的太祖与朱标开口道。
“什么假设?”
太祖听到后,先与朱标对视一眼,然后带着疑惑的眼神看着朱棡。
“这里没有外人,都是自家人,我就直说了。”
朱棡思考片刻后,看向太祖与朱标继续说道:“假如我是皇帝……”
“嗯??!”
此话一出,不仅太祖的眼睛瞪得滚圆,就连朱标也惊讶地张大了眼睛。
皇后娘娘与惠妃手中的女红停在半空,一时僵住。
这种设想,未免也太冒失了些吧?
在你父皇面前,居然假定自己是皇帝?
你这是根本不把朕当作皇帝啊!
什么话都敢往外蹦?
李希颜教出来的学生,就是这个德性?
同一时刻,朱元璋已经开始考虑是不是该为皇子们换一位老师了。
毕竟,如果李希颜继续执教下去,再培养出这样的人物,朱元璋觉得自己可能会控制不住情绪。
“小兔崽子,还真敢胡咧。”
朱元璋瞪了朱棡一眼,才没好气地开口。
“我不是说了是假设吗?你怎么又急了?”
面对老朱的不满,朱棡可不会惯着他,翻了个白眼道:“那我走了?”
“哼!”
尽管如此,朱元璋还是眯着眼睛冷哼道:“假设也不行。别说我们在不在意,你大哥……”
“父亲,儿臣并不在意。”
朱棡的话还没说完,朱标便急忙打断,摇着手说道:“儿臣没往那方面想过。”
“???”
听罢此言,朱元璋本已组织好的话语顿时卡壳,转头瞪着朱标,质问道:“这你都不在意?”
“为何要在意?”
朱标脑子有些混乱,挠了挠头问道。
“你是太子!”
朱元璋恨不得抽他一巴掌,但终究是自己的骨肉,实在下不了手,强压怒火说道。
“呃……”
被这么一提醒,朱标愣了一下,赶忙摇头道:“三弟只是假设,儿臣也没当真。而且三弟这么做,一定有他的理由,所以儿臣没多想。”
自家兄弟,哪能真的生气?
面对朱棡的行为,朱标怎会不清楚?那家伙竟敢怂恿他去做些不该做的事,甚至幻想自己是皇帝,真是胆大妄为。朱元璋有时候确实不太讲理。
明眼如朱标,自然看得出朱棡是在帮朱元璋解决难题。可朱元璋却因一句话就生气,未免太较真了吧。
对此,朱标无奈地翻了个白眼。
“父亲,您是不是太过分了?太子又没做什么,您怎么这样偏心?”
“我已经说了无数遍,我对皇位毫无兴趣,您为何不信我?”
话音刚落,朱棡就不乐意了,怒视朱元璋道:“如果您真的担心我,干脆让我辞去晋王之职好了。”
这下可好,朱棡要是不发火反倒奇怪了。虽然大家都清楚朱元璋偏爱长子,但也不该当着朱棡的面这么明显地偏向。
这一举动无异于引爆了一颗炸弹。
朱元璋立刻假装咳嗽,试图掩盖尴尬。
废掉朱棡的晋王之位?开玩笑。朱元璋还不至于糊涂到这种程度,况且朱棡是他的亲生儿子,连朱标的儿子都护着,又怎会责怪朱棡?
岂能因为一个假设就废了他的封号?
朱棡干脆扭过头,根本不理会朱元璋。
朱标更是连笑都不敢笑,虽然这件事是朱元璋偏心,但偏心的可不是他朱标啊。
于是朱标低下了头,不敢直视朱棡和朱元璋,表情十分痛苦。
看到老大低头,朱元璋也只能转向马皇后和郭惠妃。
哼了一声后,马皇后和郭惠妃直接起身回到偏殿,这让朱元璋气得脸色发青。
难道只许您朱元璋偏爱长子,就不许我们偏心老三吗?
“父亲,我去侧殿歇会儿。”
在这极为尴尬的场景里,朱标也熬不住了,抬起头说道,说完便急匆匆地跑向侧殿。
“”
朱元璋看着仓皇逃开的儿子,恨不得冲进去给他两巴掌,你倒是替你爹说句话啊!
“孩子啊……我是担心你们兄弟之间产生隔阂罢了。”
“我绝无偏心之意,你和大哥都是我的心肝宝贝,怎么可能偏心呢。”
在父子僵持之时,为了改善宗室继承制度中的问题,朱元璋只能硬着头皮先开了口。
“心肝宝贝?”
听到这话,朱棡冷笑一声,连头也没转过来。
“噗嗤——”
偏殿内又传来两声轻笑,这下朱元璋的脸更僵了。
老朱心想,肯定又是马皇后和郭惠妃在那里,当然那小鬼朱标八成也在。
可朱元璋只能苦笑着摇摇头,谁说皇帝高高在上?他可一点都没感受到。
回到家中,马皇后可是说一不二的人物。
对待儿子,打也不是,骂也不是,说心里宝贝,却能扯出个两头尖?
这算什么皇帝?
突然间,朱元璋有点想念当年打江山的日子了。
“小子,别闹了,爹错了,这样总可以了吧?”
随后朱元璋站起身,走到朱棡面前,无奈地看着他说。
“姐姐,我是不是听错了……”
躲在偏殿的郭惠妃有些难以置信,转头看向马皇后,结结巴巴地问道。
老朱居然在向儿子认错?
这简直前所未闻!
谁人不知老朱性子硬如顽石,让他低头认错,那是绝无可能的事。毕竟自登基以来,纵使他犯了错,也从无认错之举,所谓“天子无过”。
然而今日,他竟当着群臣之面,向自己的儿子认了错?
“没错,他是真的认错了,你没听错。”
马皇后倒是淡然一笑,只是一双美目中闪过一丝惊异。这些年,老朱主动认错的情况屈指可数,且都是向皇后认的。而在朝堂上,他依旧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模样,哪里有半点认错之意。
朱棡看着眼前一脸无奈的父亲,也不禁有些惊讶地开口:“您也会认错?”
“不认错的话,难不成还想废了你不成?”
老朱瞪了儿子一眼,随后径直坐在了朱标刚才坐过的椅子上。稍作停顿,他又转向朱棡,语气带着几分戏谑:“亏你还敢说是我的儿子。”
这话不假,若朱棡不是他的儿子,此刻怕是早已被他千刀万剐了。
“看在你认错态度尚可的份上,勉强饶你一回吧。”
朱棡唇角扬起一抹笑意,看向父亲道。
“多谢爹爹宽恕,连我这般偏心的人都能宽容,实在难得。”
老朱又忍不住翻了个白眼,讥讽道:“谢什么,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不用谢,不用谢。”
朱棡自然明白父亲的调侃,笑着摆了摆手。
“你确实是我的儿子。”
老朱心里不禁又嘀咕起来。
自从朱重八走上逐鹿天下的道路,就没怎么吃过亏,哪怕是当年的陈友谅,也没让他吃过大亏,唯独自家老三是个例外。
朱重八所受的那些骗,吃的那些亏,足够编成一本血泪史了。
即便如此,朱重八还得鞍前马后地为朱棡收拾烂摊子,依旧舍不得责怪他,这哪是父亲还能是什么?
毕竟朱棡自小就被捧在手心里,而且朱棡出生后,朱重八还在忙着创业,根本没想过自己能坐上龙椅。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重八一直担心自己把朱棡宠坏了,导致朱棡生出夺储的心思,进而引发兄弟间互相残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