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菊没有当成试验品,她生孩子正在坐月。
看着莲花和皮氏天天在她面前晃一圈,身上香得诱人,她就恨不得马上也抹一次,可婆婆刘氏说她不能洗澡。
于是,她只能臭着,眼睁睁看着皮氏几人香喷喷来香喷喷去。
其实江枝用的都是天然香草,并不会出现香得勾人的事。
至于天然香草,当然还得找佩奇帮忙了。
佩奇已经四岁多,天天跟人待着,脑瓜子也越发聪明。
江枝有意对它进行强化训练,找起积雪草、金银花、艾草已经是一把好手。
有劳就有得,天天好吃好喝,佩奇干活卖力。
牵牛如今已经进村居住,平时负责运送货物上下山。
佩奇没有帮手,它找到积雪草就连根拱进自己带的篓子里。
虽然带回来时土一半草一半,江枝还是要奖励它一个大烤红薯。
入冬,蚊香作坊再次停工,王小菊也出月了,江枝一进村,立即就缠过来:“婶子,有什么事要让我帮忙的,你那些香皂需不需要人试用?”
江枝瞥她一眼:“现在天冷,你还想洗澡,别冷着你!”
这里没有暖气也没有热水器,小风嗖嗖,阴雨绵绵,一点伤风感冒就要人命。
夏天可以天天摸水,冬天脏点就脏点,可不能随便洗澡。
王小菊闲了那么久,现在没事她心慌。
江枝只好给她找事:“你找你哥做些各种形状的小盒子,我要用来给香皂肥皂做模具。”
王小菊终于找到新鲜事,抱上孩子高兴离开。
江枝心里可没这样快乐,该修学堂了,章县令说他不管,哪个村修让自己决定。
江枝现在也在等,二瑞已经去县衙打听各村收税情况的摸底了。
田贵已经说过,连续两年来学习的村子一共十二个,其中有七八个村认真,每一季都按照新技术做的,而且见到成果,今年棉花产量翻倍。
说是翻倍,也就是以前一株棉苗能收三四个桃,现在可以收七八个桃。
其他村虽然也做,但多少都出了问题。
比如说种了早茬苞米不许卖,硬生生拖成老苞米,让后面的庄稼全部推迟。
也比如说红薯起垄,留麦地套种这些遇到阻拦,但都在努力解决中。
江枝觉得这些村就可以把学堂安排上,里面的夫子全村众筹束脩,不限学历,只要能教人识字算术就行。
要是城里有读书人愿意支教一年,除本村的众筹束脩,自己这里可以补贴银子五两,学历越高,补贴越多。
江枝没有要教出几个秀才状元的意思,预算就是一年。
就好像徐家村的孩子一样,一年时间就能教出一批识字、懂道理孩童。
有聪慧能上学的再想办法解决,以后的事情看情况再定。
很快,二瑞就带着一份各村家底回来了。
跟田贵摸到的情况差不多,之前愿意来学习的村交税没有太多麻烦。
其实从江枝几个月前回来时,就把自己想挑几个村筹备学堂的话放出去了。
要求就是村里风气好,作风正派,只要农忙过后到徐家村来提出申请,通过就可以修。
果然,没几天就有三个村来了。
第501章
新式学堂
江枝一口就答应了修房:“你们三个村学得不错,书中自有黄金屋,前人强比不得后人强。
所以我村有夏秀才,既教了孩子们,又财源广进。
我愿意帮你承担修建房舍,添置桌椅还有孩子写字的石板,让你们村能多出几个读书识字的能人。”
听到财源广进,三个村长都露出笑容,谁会听到钱不开心,修了学堂可就是自己村的摇钱树了。
“不过!”江枝话一转,“你们村光是有房还不行,还要承担夫子束脩知道不?”
她的话还没有说完,那三个村长就道:“我们来徐家村已经两年,知道你们村学堂的规矩,是全村人给夫子月钱,不是读书孩子家单独给。”
“对,我们也回去找村里商量过,我们村人多,六十户,一家人一年一百文钱还是掏得出来的,孩子上学的再多给点,他们都答应了。”
掏钱的事,是人总会心疼的,但看着徐家村一天一天的在变化,他们实在是眼红得紧。
第一年来学习时,徐家村各户虽然修了新房但都是草顶,家里也没有什么家具。
今年全部换成瓦房,现在还有几户在翻盖屋顶。
第一年学堂就两间房,他们来学习还睡草铺。
今年来虽然还是住在学堂里,但已经是几张竹床,还有新被褥。
最让他们惊讶的村里居然有人专门看奶娃子,不用把孩子带到地头晒,不用关在屋里哭。
这种事情听都没有听过,谁家不是把孩子拖一天算一天长大的。
每次把徐家村的事拿回村去说,村里人都不相信,又不得不信。
从徐家村学了技术回去,种粮食的确有增产,每家人也多了三五百文收入。
这世道上,谁家有点新法子都是想方设法藏起来,只有徐家村明晃晃让人来学。
实习生们问起,徐家村的人就说这些法子全是书上的。
多读书就会很多东西,会写诗的夏秀才同样会相牛,毛没长齐的孩子会算账。
每次来徐家村不光是在学堂听到孩童稚气的读书声,就连在地里都能看到孩子们边干活边背书。
有这样勤奋上进的娃,一个村何愁不发达,自己只要跟着徐家村一样一样全学,就不会差太远。
没有作坊就修学堂,这辈不行还有下一辈。
江枝很满意这样的效果,你自己愿意努力,别人就愿意帮你。
天下没有掉馅饼的事,掉得最多的还是石头和鸟屎。
江枝答应给村里修房和送学习用具,还能补贴几两银子做束脩。
听到还要给自己村补贴束脩,三个村长就更开心了,对着江枝连连感谢:“我们都说江村长是大善人,活菩萨,是真正帮我们过日子的。”
江枝笑道:“以后你们村的事我多放在心上,杀虫剂和生根水可以供应,草药也第一个收。”
今年各村依然送来草药没有给钱。
王小菊他们明年就要开始付钱收购了。
已经连续三年白拿草药,无本生意赚了一个腰包鼓鼓,年终分红时就连江枝都分到十几两银子,不能吃饱还不知道放碗。
以后能来徐家村卖上几两银子的草药,这也是各村村民的挣钱路子。
那些杀虫剂和生根水有利庄稼,但数量有限,配合上烟叶水杀害虫能提高效率,江枝当然要给那些积极向上,愿意学习的村。
江枝说去村里修学堂,自然不会食言,徐家村去了两人,然后就是各村自己出人工。
该花钱的木料砖瓦由徐家村在砖场统一购买,然后再送去各村。
教室按照统一的三间建,然后就是男女分开的厕所,一间供孩子们喝水的水房。
还有教师用的白板,有炭条,有小孩子用的石板,桌子板凳。
各村拿出要上学的小孩子名册登记来领取。
给孩子们发石板那天,举人出身,负责管理县里的学校、书院等教育机构的县丞、县学教谕,还有积德行善、出钱大善人江枝一并出席。
修房的预算从来都没有准确的,江枝预计五两银子,但实际花费十到十二两银子。
原因无他,三个村里有两个村原本是有学堂的,也就是祠堂,江枝不用修,只需要添置桌子白板。
只有一个村需要新修房舍,花费最多的反而在孩子身上。
在适龄孩子登记时,江枝发现三个村里都有孤儿,大的十四五岁,小的才一两岁,寒冬腊月里破衣烂衫,穿着破鞋露出脚后跟,脸冻得青紫,鼻涕长流。
虽然有亲戚长辈看管,日子还是过得很苦,比石猴子可怜多了。
江枝问过情况,决定抚养这些孤儿。
只是年纪大的孩子留在原村,江枝帮忙翻修房子,以后会定时送些粮油米面来,自己学会撑门立户,七岁以下的小孩子她会带回徐家村。
所以钱就花在这上面了。
学堂修好,教书先生也是现成的,这样大的村,以前有学堂自然就有人识字。
以前的夫子是村里一个老童生,每个孩子收束脩三两银子,另外还需要四季节礼。
村里孩子想念书的多,但能每年拿三两银子供孩子上学的不到三个,没孩子上学,这学堂也就办得懒散。
现在各村里也学了青泉学堂,夫子的束脩换成给月钱。
孩子们也不天天坐在学堂里念书,只上早晚课,平时该干活还是得干活。
想多学的就单独给夫子束脩,中间加课。
凑着一算,夫子能多挣钱,每户人家只需要几百文孩子就能上学识字,还不耽搁农活。
此时新学堂建成,几十个孩子全部来了,每人一块练字石板。
看着学堂里二十套崭新桌凳,孩子们个个激动。
县丞是个很严厉的人,先就是一通训斥,骂得村长族长狗血淋头,然后就说新学堂的事。
“有青泉学堂在前,你们要是跟着学都学不会,就自己挖坑把自己埋了,别出来丢人现眼。”
“年底时,教谕到各村考察孩童学业,要是夫子懒散不教,孩童不学,扣夫子月俸。”
现在教书夫子的月钱由村里筹一部分,江枝再替补一部分。
夫子每月有一两银子的工资,愿意在课时之外给人补课的,就能多挣点。
但要是夫子偷懒被发现,江枝这里的贴补就没有了。
这种新奇又有些不讲情面的月钱方式,让老夫子很不习惯。
不过以后每月有固定月钱可拿,又比以前只教三两个孩子有意思。
江枝这个新学堂的确是众人都没有见过的方式。
别人捐资助学要的是好名声,生怕被人说小气,江枝动不动就说扣工资,钱不离口,又大方又抠门!
第502章
第五个团圆饭
转眼时间又是腊月底,又是一个年节。
日子不见面,见面多一天,兵乱时是二月,算起来江枝到这里快六年了。
生活基本上已经安定下来,这一年把药坊跟霍家药行绑定,又在锦城府跟聂家开了日化店。
李老实说那些贵香皂和便宜肥皂都特别好卖,让赶紧多、多、多的送去。
又说开店太容易了,没有人找麻烦,就连上门打莲花落要钱的乞丐都没有。
这次写信,他一定要人按他的话写,江枝看到的就满篇口水话。
没有人找麻烦,日化店比聂家布庄生意还好?
显然是男主的人起作用,江枝没有多问,反正是好事就对。
做肥皂的事现在又交给春凤和大柱了。
因为做肥皂用的都是废油很臭,哪怕做香皂的好油也带着味,加过烧碱的残渣废水还污染环境,工场暂时留在山上,方便垃圾填埋。
现在需要的只是平川县各处油坊都把废油泥卖给江枝,牵牛再送上山做肥皂取甘油。
皮氏和莲花没有去蚊香作坊上工了,孩子送去托儿所,两人就在四水堂里专门收拾的房间里做药脂和护肤品。
大香小香下学后也需要过来跟着打杂,等到下班再去托儿所带孩子各回各家。
这些事情江枝没有什么得意的,挣钱只是生存技术而已。
好在她现在总算有胆气说一句:“我不爱钱!”
第一年修建三个学堂,带回来五个孩子。
小的两岁,大的八岁,有男有女,除去孤儿,也有家里贫困无法抚养的。
江枝说帮忙养大再还回各家去,那些人家跪地痛哭流涕,直喊着:救命嬢嬢!
人安顿在托儿所里吃住,该上学的上学,需要干活的时候也干活,大孩子还要带小孩子。
除去几身衣服和几顿饭,养这样大的孩子花钱并不多。
现在多了几个孩子,除有李二嫂照顾孩子,又增加了武阳的娘和另外一个妇人。
三人白天帮忙洗衣服煮饭看孩子,晚上轮流陪夜,工钱由江枝出。
村里对江枝养别人的孩子没有闲话说,这是做好事。
徐长明时不时还要在官道边溜达。
遇到路人跟他搭话,他就要提一句:“我那侄儿媳妇村长大气,帮别人白养孩子,其他村都在传她是下凡来渡劫的菩萨,你听到说没有?”
被问的人若不知道,他立即详细说明。
若对方知道的自然是恭维:“哎呀,我是听人说过,江村长真的是好人!”
徐长明心情瞬间愉悦!
修三个学堂的事很快就传开了,等到正月其他村来拜年时,就又有村提申请。
江枝答应,但只修两个,几个村得先PK,谁的农业有进步就修谁村。
其实这些村都知道,因为第一次江枝就放了话,要最好的村才能修,钱不多,这就是一个荣耀。
所有村都曾经到徐家村来学习过,相互比较出来的更香。
江枝真正修的学堂其实不到十座,但有她在前面带头做榜样,其他村也有富户在捐资助学,用的就是同样的方法。
对出资人来说,这方法出钱少,名声好,不会长久的陷在里面,商人就讲回报,谁也不愿意白费心。
对农家来说,孩子上学不耽误农活,还立竿见影能看见效果,能识字算账就够了。
是不是读书的料只一年就看出来,以后再花钱培养不迟。
虽然江枝要多养几个孩子,但有周王给的一千两银子,有药坊卖药加分红,有卖肥皂香皂,还有一两银子一瓶的洗面奶等等,银钱已经不是问题了。
而且又是新的一年,需要给霍家药行提供新品。
第一年是驱蚊液,第二年是藏春香和蒸馏技术,这次江枝交出退烧药配方和制法。
这些东西虽然是交给霍家,其实也是交给聂繁天。
聂繁天没有亏待自己这个舅娘,去年卖一年的退烧药,再加新技术提成,年底她直接拿到八百两银子。
徐家村里去年又没有服徭役,因为蚊香作坊,药坊都交了税,给钱就享受到特例。
不服徭役,村民们空闲下来就把自己的房子换上瓦顶后,还用碎瓦铺了村里各条路。
在各家通往官道的路口,专门盖了一间亭子,方便最喜欢在官道捡粪的徐长明坐着休息。
现在小满爷在村里时间多了,一山不容二虎,徐长明就只能待路边。
四月,村里各个作坊都在忙碌,江枝又准备去锦城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