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价一百九十八。
时欣然定价都是按照照片拍摄制作的难易程度和大小来定价。
男人看着照片不停点着头,“我买来挂在办公室的,有山有水跟画一样,给办公室也增加风水不是?”
谭云骞走过来看着他微笑,指了指极光的照片,“北极光难得一见,是祥瑞之光,挂在办公室也很吉利!”
男人一听就乐了,“那张我也要了!”
第254章
这问题无解
男人看起来像五大三粗的伙夫,但是花钱毫不手软,又买了那幅圣女带光环的光绘摄影作品。
走的时候乐呵呵地捧着照片,被记者拦住采访,问花了将近一千块买了三张照片什么感想。
是否看中照片的艺术性。
男人憨憨地一笑,“我不懂什么艺术,觉得好看,喜欢就买了。”
时欣然发现今天不止观展的人多,记者也多了不少。
会场里竟然人满为患,外面排起了长队,要出去多少人才能再放进来多少人。
张会长拿着一张报纸走过来,“小时,看到报纸了吗?”
时欣然摇摇头,自从和谭云骞在一起以后他不作死了,她也没了看报纸的习惯。
她展开一看,上面一则新闻,是关于昨天她个展的。
标题是《花费1680元买一张照片,值得吗?》。
时欣然乐了,这个问题几十年后还有媒体在问,只不过标题变成《花费百万甚至千万买一张照片,值得吗?》
这问题无解啊!
无论古今中外,千百年变迁,这个话题总会不断重复出现。
而且是世界性的讨论。
在收藏圈人家买了就觉得是值得的,但是圈外人看来这一定是脑袋有包,或者被门夹了才买。
网络那么发达,喜欢点击收藏不好吗?
时欣然低着头看完了整篇报道,上面还提出按照去年的统计,京市全年可支配人均收入不足一千块。
一张照片就价值一个普通人将近两年的收入。
现在贫富差距刚刚拉开,还有地区吃不上饭,还有人为学校一张毕业照要收一块钱而犯愁。
花一千多块钱买一张照片到底值不值。
这则新闻无异于是爆炸性的。
人都好奇么,而且这次个展还是免费的,大家现在除了看电影就是看展。
都一窝蜂的赶来看看天价照片到底长啥样。
张会长有些担心地看着她,“小时,接下来很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讨论,说的话也会更犀利,你做好心理准备……”
时欣然将报纸还给他笑笑,“没关系,有人讨论说明有议论的价值。”
有话题热度就有人关注,这也是持续的曝光度。
让议论来得更猛烈些吧,她造得住!
张会长笑了,“没想到你年纪轻轻心态还挺好。”
“心态好才能保持好心情去搞创作嘛!”
张会长点头,“非常好,搞艺术的人最怕被舆论影响自已的创作,没关系,我和车总编还有一些老人都支持你,车总编已经在撰写稿件以协会的名义回应这件事了!”
“谢谢张会长,谢谢车总编!”
张会长温和地看着她,“不客气,毕竟是我们把你推到台前的,有问题也不能让你一个人去面对。”
时欣然真的挺感谢协会里这些支持她的老前辈们。
虽然她不在乎这些流言蜚语,但是谁能拒绝爱护自已的人?
被老外定下的照片已经取下来换上新洗的照片,上面标注了“限量版”的字样,照片的尺寸、材质、印刷方式以及版号信息。
限量版通常会按照编号顺序定价,编号越小,价格越高,反之亦然。
购买者还附送一张带有时欣然签名的证明书,以及原版信息,限量张数。
很多人就是前来观看这张照片的。
但是大家没想到展会中还有比这张照片价格更高的,价值2288元。
画面是一个身穿古装拖地长裙,发髻高耸,手自然扬起,伸向空中正在飞翔的火凤凰。
背景是祖山,是在即将日出的微光中拍摄,多彩云海初现,山间雾霭缭绕,宛如仙境。
让大家震惊的还有买下这幅画的人。
目前很火的杜导演。
今天的记者本来就多,杜导演还是带着几个演员一起出现的。
更引起轰动了。
有记者采访杜导演,“请问杜导演,花这么高的价格买一张照片值得吗?”
杜导微笑,“当然值得,在我看来,这次的摄影艺术个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开创了新派摄影的先河,作品本身已经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记者:“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但是这张照片已经超出了常人所能负担的天价。杜导也是一位艺术工作者,请问,当艺术与金钱挂钩时,是正确体现了艺术品的价值,还是使得艺术被铜臭味玷污呢?”
杜导保持微笑,“艺术世界并不超脱,从未有过哪个时刻能够脱离历史环境的影响,可以预见,今后只会与现实世界更为深刻地纠缠在一起,很多艺术需要金钱去创造,画家需要有画笔,音乐家需要乐器,摄影师也需要有摄影器材,这些工具的耗费无一不是用金钱来购买的。”
“没有金钱的支撑,他们要如何去实现?艺术和金钱本身并不矛盾,真正的艺术家可以利用艺术创作产生经济效益,而不是被金钱控制迎合市场而创作,纯粹的为了金钱而创作才是被铜臭味玷污,希望你能搞清楚顺序。”
有记者看见时欣然赶紧请她过来继续采访,“请问你是否也如杜导所说的才将摄影作品标价这么高的?”
“在今后的创作中你是否也会以金钱为目标,脱离艺术的本来面目呢?”
时欣然先向杜导微笑点头,又看向记者,“我很赞成杜导的话。艺术一旦以金钱为目的,就会不纯粹。和爱情一样,一旦只是看中对方的美貌、金钱乃至权力,最后剩下的,便是利益,失去当初美好的样子。”
“但如杜导所说,艺术本身仍然要靠金钱和物质来支撑。”
“梵高生前只卖出一幅画,价值四百法郎,他一心搞创作,两耳不闻窗外事,如果不是他的弟弟提奥一直给他生活费支撑他的生活和创作,我们现在也就不会看到这么多存世的作品。”
“没有一个艺术家能不花一分钱搞创作,这种物质支撑不是一时,而是整个艺术生涯。金钱的高低不是衡量一件艺术品值与不值的标准,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艺术本身,是艺术工作者如何在物欲横流中还能保持创作的本心。”
“艺术品可以创造商业价值,但艺术品的本源是来自作者对艺术的认知。”
她又环视一下拥挤的人群,“希望大家能以平和的心态来关注这次个人摄影展的作品。”
她在心里给自已点了赞,她也挺能叭叭的么!
第255章
钱是个好东西
两个人的回答可以说是炸裂的。
这年代谁敢把艺术和金钱明目张胆的挂钩?
是对艺术的侮辱,会被口诛笔伐的。
这要是在那十年直接可以下乡了。
但他们伐他们的,不影响有人愿意为此买单。
昨天老外买的两幅画又有人买下了,包括今天杜导买下的这一幅。
这回是一位华侨,本身就是搞收藏的。
时欣然所有展出的作品都是十到二十张的限量。
有的甚至是只有五张六张或者是独版。
在摄影作品收藏圈当中,大多数摄影师会限量在五百张之内,量越少价值越高。
这也是一个摄影师的信誉保证。
之后的杂志插画、翻拍等等是不算在内的。
要的就是原版,底片洗出来的。
华侨也毫不意外的被拦住采访。
他操着不太熟练的国语回答,“任何一个流派刚出现时的作品都具有收藏意义,之后无论出现的作品多好,超越多少,都只能算是跟风和模仿。”
他的话一出,有人就不淡定了,兜里有点钱的就开始跃跃欲试。
他们的关注点不在于新流派的出现,而在于“收藏意义”几个字上。
掏钱买自已能买得起的照片。
记者们也兴奋了,更有话题度了。
如果说土大款是不懂装懂,杜导演是为了支持同行,那么收藏家呢?
难道真的是因为有敏锐的触角而押宝在一个年轻摄影师身上?
谭云骞走到时欣然的旁边小声问,“媳妇,那人你认识?”
时欣然摇头,要不是因为不认识,她得以为是自已找的托。
但是收藏圈也是有炒作的。
把一个作者或者收藏品捧高,收藏家趁机渔利,都是套路。
就像后世的一些搞艺术的人也会炒作自已,让自已的作品升值。
那位华侨还特意让时欣然在照片上签名,没要相框,将照片卷在画筒里带走。
走时还对着时欣然微笑,“希望时女土早日名扬四海,你的作品也会不断升值。”
“借您吉言。”
一天下来卖掉三十四幅,听着并不多,但是钱数加起来却是两万多块。
第三天一开门,来的人更多了,有昨天没带钱今天又来买的。
滕先生也来了,和时欣然签合同,版权期为五年。
合同的内容只有车总编和张会长知道,对外一致保密。
三天个展一共来看展人数有一万多人,共卖出去82幅作品。
卖出去的作品并不多,但是单价高。
作品从几十块到两千多块的都有,一共收入将近四万。
美术馆的场地租赁费、报刊的广告费、裱框、冲印、道具、胶卷、税款等费用一共四千。
既然变成合作,时欣然自然也把拍摄的成本费算到里面了。
不然有的人还以为她没成本呢。
协会分走三成,一共是一万出头,剩下都是时欣然的。
张会长将钱用报纸包好,“这些钱我们可以再举行一次年轻摄影师的集体摄影展,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他意味深长地看着大家,“搞艺术的人谈钱确实俗气,但是有了这些钱我们却可以安心搞艺术,这也是一种鱼和水的关系。我希望大家都能摆正心态。”
之前反对的那些人都沉默了,他们可以说视金钱如粪土,但是又不得不承认钱真的是个好东西。
每次的摄影展费用都要多方筹集,会员的那点会费在活动资金中是完全不够看的。
向财政申请或者企业捐赠,钱不是那么好到位的。
像是要举行计划外的摄影活动费用相当难申请了。
有人不自觉地瞟向时欣然,自然有红眼的,自已干了一辈子摄影,所有工资加起来都没她这三天赚的多。
其实看到钱眼红是一方面,最不服气的是对方太年轻。
时欣然很淡定地收好钱。
这点钱她现在根本不放在眼里。
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狂。
但却是事实。
她筹备了四个多月,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比她拍挂历照多百倍。
收益连卖挂历的零头都赶不上。
但只要是搞艺术的人,别管他贪不贪财,都有一颗对艺术憧憬的心。
搞钱她是认真的,搞艺术也同样是认真的。
张会长又开了个会,针对这次摄影展的舆论,现在有点跑偏,没有否认时欣然摄影技术和创意的,但是关注点都在作品售价太高上面了。
他让大家回去都写点文章投稿,把舆论关注点拉回来。
开完会,他单独留下时欣然。
“小时,明天我们从你个展的作品里挑一张送去比赛,参加明年的国际摄影大赛。”
时欣然从包里拿出一张图片,“张会长,我想用这个作品参赛。”
这是没有在个展上露过的照片。
张会长拿起来一看,先问了句,“这是怎么拍的?”
车总编也伸着脑袋看过去,“漂亮啊!”
“四象图是提前画在一块儿大玻璃上的,里面加了荧光粉,再透过玻璃去拍人物。”
这张照片是在一个空旷之地拍的,练太极的依然是那位白须白发的老者,扎着马步,脚踩太极八卦,中间环抱的是一个火球,在他的周围是华国传说中的四灵兽。
国际参赛的照片只能是一次曝光,照片也不允许有任何后期的暗房制作。
所以这张照片是通过视觉差、慢门等手法一气呵成的,看起来很像是后世电脑才能做出来的效果。
“这次我想参加哈苏摄影大赛。”
这张照片显然不适合新闻类的摄影赛事。
但是哈苏有艺术摄影的类别。
“我会在照片的注释中加入《山海经》的典籍,也算是对华国一种古老文化的宣传。”
张会长点着头,“好,你把注释写完交给我,我帮你投稿。”
这张照片时欣然是在拍摄个展作品时拍的,既然要参展还是不要先露出来的好。
个展今天就算正式结束了,时欣然想到了会有一场舆论风暴。
但比她想象的更疯狂。
各大报社疯了,老百姓也疯了。
三天的摄影展赚了四个万元户回去。
全国掀起了一场学摄影的热潮。
协会收到的信可以拿麻袋装了。
有支持时欣然的,有骂她用金钱侮辱艺术的,还有骂协会把一个年轻艺术家毁了的。
谭云骞把所有报道这次个展的报纸都买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