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小姐,你的书有没有繁体版?”
时欣然抬头看过去,一个操着港普话的中年男人站在眼前,穿着一件蓝色Polo衫,米色休闲裤,大背头。
“还没有,现在只在内地销售。”
大背头递过来一张名片,“我是港城文友出版社的,我姓滕,可以和时小姐谈一下海外版权吗?”
车总编听到赶紧挤过来,“海外版权我和你谈!”
这些摄影丛书是杂志社和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车总编对出版一事也很了解。
“你是只谈繁体版权还是加上英文?”
这可是两个版权。
第250章
她是俗人啊
文友出版社在港城是个老牌出版社,大名鼎鼎。
也是最早和内地建起合作桥梁的出版社。
不只是书籍,包括一些流行音乐,最早销往内地的港城和宝岛流行音乐磁带上都印着文友的字样。
车总编自然是知道对方的,和他们合作也非常放心。
滕先生就是文友出版社在内地负责扫货的,有适合在国外发行的书籍就谈一下。
内地往外卖版权费用都很低,相当于收宝贝一样,他们以低廉的版权费买断海外版权,如果书籍能大火他们就算押对宝了。
很多内地作者也不在乎版权费是多少,都希望借这个机会可以在世界上扬名。
车总编叫上时欣然一起谈,谭云骞陪同,这是他知识的盲点,他需要了解一下。
以后媳妇再有这种事情他可以帮着媳妇去谈。
要不然媳妇都是名人了,自已去谈不是掉价吗?
车总编将滕先生领到一个小会议室坐下,找人送上茶水。
滕先生笑眯眯地看着时欣然,“时小姐……”
“是女土,我结婚了,这是我先生谭云骞。”
时欣然纠正他的话,还介绍了自已的爱人。
谭云骞嘴角弯起,这不仅仅是介绍,是尊重。
媳妇在任何场合都不会忘记他,不会让他有被排除在外的边缘感。
他礼貌起身,“滕先生好!”
滕先生也赶紧起身,“谭先生好!”
他又拿出名片给了谭云骞和车总编。
“我想两个版权都要,繁体版权每本两千,英文版权每本三千,一共两万。”
这个价格给的不低。
《暗房技术》全书七万五千字,按照千字二十块钱的价格支付稿酬,一共一千五百多块。
还是因为是有学术价值才给的二十单价。
因为有杨烁代写,稿酬还分了一些给他,首印三千册的印数稿酬才几十块。
全加起来时欣然才拿了一千出头。
摄影集的稿酬按照摄影普及画册的最高标准给的稿酬,二十块一张。
三本入册照片113张,一共两千多块,加上里面的注解文字稿酬和印数的钱,四本书一共的稿酬加起来才四千多块,交完税连四千都没有了。
但是后续每印一千册就会再有百分之一的印数分成。
车总编问,“版权范围呢?”
摄影集不像有改编权,什么影视版权、戏曲版权等,但是却有其他的版权范围。
比如摄影集里的照片被拿去做插画、封面、广告用图,甚至被印制成挂历和海报,这都是额外的收益。
滕先生微笑着靠坐在沙发上,神态轻松,“全版权。”
他很自信这个价格时欣然一定会同意。
他在内地很多年了,这是他给出的最高版权费。
内地消费低,各种稿酬也低,经过那十年稿费刚恢复没几年,还没有建国初期给的多。
不管是连环画、、画集、歌曲等等,版权费都超低,几百块甚至更低就能拿到。
有些人要的只是传播更广,让更多人认识到自已。
滕先生又接着说:“时女土的摄影集非常新颖,《暗房技术》也是目前同类书籍里领先的存在。”
车总编问,“你们出版社是精装版和平装版一起销售吗?”
滕先生点头,“是。”
车总编小声询问时欣然的意思。
“这个版权费还是很可观的,后续你的作品印数要达到上百万册才能得到这些收入。”
时欣然一点没心动,只是淡淡说了句,“太低了。”
在国内这些摄影集定价没法太高,消费水平在那里。
但是在国外可不一样。
特别是她的摄影丛书是技术型的,要比普通书籍贵上十倍甚至是几十倍。
在国内,技术是拿来分享的,比普通书籍贵不了多少,甚至价格没区别。
在国外,技术却是拿来赚钱的,有技术的人出一本书就可以暴富。
滕先生听到了她的话仍然保持着微笑,“繁体版我们除了在港城和宝岛销售之外,还会销售到马来、印尼、新国等华人较多的地区,英文版销售的国家就更多了,到时候会有很多人认识时女土,看到你的作品。”
时欣然也笑了,这是把她当作那些想得到更多人认同的艺术家了。
可她是俗人啊!
她拍摄的作品很有自信是这个时代没有或者说少见的。
先知是干嘛的?
拿来赚钱的!
如果不利用先知拍的作品赚钱,等到过几年大家都研究透了她的作品集就不值钱了。
“繁体版版权费每本一万,英语版每本四万。只有摄影丛书的改编出版权,不捆绑其他版权。”
车总编一听报价手一抖,掩饰性地端起茶杯,结果一激动,滚烫的茶水喝进去一大口,烫的满嘴起泡。
一共二十万啊!
他吸了一口气,闭上嘴,不敢表现出异样,怕人家笑话他定力不够。
谭云骞气定神闲靠在椅背上,对媳妇谈的价格一点不意外。
滕先生也是满眼惊异地看着她,内地这些搞艺术的也变得这么会讲价了?
在内地不是没遇到谈版权嫌低要高价的,但是几千块顶天了,在他们看来这已经是天价了。
他在内地谈的最高版权费是三万,但人家那是两百万字的长篇著作啊!
而且的受众人群本来也多呀!
滕先生坐直了身子,两只手的手指相互戳了戳,“时女土,恕我直言,您虽然获了奖,但是这个奖项年年一等奖胜出,您不是唯一的一个,您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远没有其他一些老牌摄影师的名气高……”
时欣然笑了,“滕先生,我所仰仗的从来都不是这个奖项,是我的作品和超前的拍摄手法。”
如果她现在非常有名气,要的版权费会更高。
滕先生吸了一口气,“你的版权费很高,而且还不带其他的版权,这个……”
“这部分权力我还是希望掌握在自已的手上。”
现在港城三级片、黄色书刊、小报盛行,她可不希望有一天自已的作品出现在一些yellow杂志上,这样对自已的作品和模特都很不尊重。
哪些报刊转发她的作品,或用作插图,她也有知情权,都授权给文友了到时候打官司都不好打。
第251章
可爱死了
滕先生沉默了好一会儿,“我要和老板打个电话商量一下。”
如果是国外的知名摄影师这个版权费还低了,但是内地的他要和老板请示一下。
滕先生走后,车总编可算有时间多吸几口凉气,安抚一下嘴里的燎泡。
“小时,这个版权费会不会高了些?别再把人要跑了……”
时欣然开玩笑地回答,“要跑了就谈其他的出版社。”
车总编也笑了,“我是觉得你再考虑考虑,这是一个让更多老外认识你的机会。”
“我会好好考虑的,谢谢车总编。”
时欣然没杠,车总编也是为了她好。
其实她要的真不高,要不是她还年轻,还没有名气,会要的更高。
这个价格在国内会被视为天价,但在国外却是最正常不过的价格了。
国外的摄影师大多很有钱,他们全世界到处旅拍,出版摄影集赚钱,或者是卖摄影作品。
在后世,一个好的胶片摄影作品能被拍卖到上千万美金或者几百万美金。
很多人认为摄影作品可以无限复制,又不是画作可以独一无二,不可能那么值钱。
但是行有行规,一个值钱的胶片摄影作品是有版号和量数的。
底片被冲印过多少版,多少张,都会影响到最后拍卖的价格。
底片冲洗次数也是有限的,冲洗到最后就会越来越模糊,不可能无限复制。
通常第一版是最值钱的,包括冲印的尺寸大小都是有说道的。
因为设定的尺寸一定是这幅照片最佳的展示尺寸。
时欣然每拍到一张她非常满意的作品时,第一版一定会选择一个合适的尺寸冲印好留存。
万一哪天她一不小心火爆出圈,摄影作品也就水涨船高了。
三个人走出会议室,谭云骞拉住时欣然的胳膊小声说:“媳妇,你要的价格不高,即使没人要也不要降低自已的标准。你的作品值得。”
他又认真地补充一句,“咱家不差钱儿!”
时欣然笑着捏了捏他的手,“我知道了!”
可爱死了,这要不是在外面高低得亲亲他。
这男人是她最大的黑粉,每天盼着她出点糗好有的拍。
但是遇到事时又化身她最大的钻石粉,无条件支持她,为她举大旗。
走到展览厅,人头攒动,来看展的人非常多。
个展没收门票,完全免费对大众开放,旨在宣传新派艺术摄影,交流和互鉴。
一个老外站在光绘摄影展区不停地举着相机拍摄,嘴里还赞叹着。
他操着不太流利的汉语问旁边的工作人员,“这幅作品卖不卖?”
他指着的是一幅四十寸的光绘照片。
画面是一位身穿太极服,白发白须的老人在打太极拳,在他的脚下是用光绘描出的太极八卦图。
身后是正阳门箭楼。
工作人员愣了下,赶紧找来张会长。
这次的个展本意不是商业化的,纯属交流。
但是国际友人想买,他自然是愿意的,看见时欣然走过来赶紧招手。
“有人要买你作品,卖不卖?”
“卖!”时欣然看向那个老外,用英语问候一句,“你好!是你要买作品吗?”
老外点头,“我非常喜欢华国功夫,喜欢研究华国的文化,这张照片非常喜欢!这幅照片要卖多少钱?”
“一千六百八!”
旁边的工作人员是懂英文的,听到价格立刻捂了下嘴巴。
时欣然脸不红心不跳,宰老外么,自然价格要的高一些。
“ok!”
老外用的是外汇券,当即要点钱交款。
“照片今天结束以后才能给你,现在只有这一幅。”
老外点头,“没问题!”
“这个摄影展是你开的?”
时欣然点头,“是!”
老外翘了翘大拇指,“太伟大了!拍的非常出色!”
他从随身的大包里翻出购买的摄影集,“这个我要拿回去看看,可惜我不认识汉字,还要找人翻译。”
时欣然笑笑,“会有英文版的。”
老外一耸肩,“我等不及了。”
他回头又指着墙上的照片,“我还喜欢这一张,可以也卖给我吗?”
那是一张贵妃醉酒的照片。
时欣然从戏曲学院找来的学生,京剧装扮,画着戏曲装,醉卧的姿态,迷离的眼神看的方向是一个光绘的花脸脸谱。
是一张三十寸的。
“一千四百八。”
老外掏钱很痛快,而且不着急,他要在华国待很久,可以摄影展结束再来拿照片。
时欣然甚至没有给他开收据,他也完全不在意。
人都喜欢跟风,老外花了三千多买了两幅画,让很多人也开始询问作品的价格。
这个场面是大家没想到的,包括时欣然。
突然变成商业个展了。
张会长将协会里几个参与这次个展的成员加上时欣然两口子叫到小会议室。
“现在这个情况大家怎么看?”
几个人面面相觑,他们也十分震惊,都是各单位的摄影师,平时最多向杂志报纸投个摄影稿,赚个稿费。
第一次知道一幅照片竟然能卖出他们两年的工资!
其中一个皱了皱眉头,“把艺术文化交流搞成商业化了会不会影响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