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如此艰难,但在平城,他们又打了一场胜仗,杀死胡骑数百,俘虏代卒近千!甚至连粮食也缴获了上万石!
而据俘虏交待,韩广和冒顿,就在向东北方败退的溃兵里!
深深的马蹄印沿着平城北门一路通往东北方,那里有茫茫雪原,有大片大片的光秃秃阔叶林,也有一些丘陵山阜。
就在三军为此所激,都叫嚣着“斩冒顿之首,踏单于之庭”时,娄敬却仔细视察了俘虏的匈奴人,发现其多是齿发动摇的老人,被绑在雪地里,闭着眼睛,一副认命的架势。
他在早先奉陈平之命,入代时学了点匈奴语,但也问不出所以然,可心里的疑窦,却越来越浓!
于是娄敬立刻去找到了,近来颇受夏公器重的“黄石先生”!
据说这位黄石先生是在夏公平定陈郡时投靠的,以定陈之功,纳入羽翼营为谋士,没听说他有什么过人的功劳,但在陈恢升任东郡郡守后,夏公竟任命黄石先生为羽翼营的主官,负责情报与军略工作!
没人有太大意见,随着战争落幕,羽翼营的地位大不如前,更早追随夏公的谋士文臣们,混得好的基本都当了郡守,混得差的则不够资格。
黄石先生身体不太好,因其面容上满是疮疤,戴着面具,披着厚厚的裘,这冬日行军,他一直在咳嗽,但对娄敬的话,却听得很认真。
“我军自从进入代北,沿途一路大胜,又闻匈奴人困马乏,牛羊孱弱,穷困不振,今遭到连战连败,士气低落,冒顿遁逃欲出长城,三军皆言匈奴可击!”
“但仆以为不然,匈奴经冒顿执掌已十余年,在漠北休养,昔日孤儿孩童已长成战士,马匹也渐渐繁蓄,据说有引弓之士十余万,只有如此强大的实力,方能一战而灭东胡!”
“消灭东胡后,匈奴得到了更大的草场,又吞并东胡等行国部众牲畜,在朔方掠夺中原工匠人民,为其冶炼铜铁,盗我马鞍马镫,可见匈奴实力不小。”
就娄敬计算,这次冒顿干涉中原统一,虽然不可能将国中十几万青壮胡人全部带来,但匈奴军四五万骑,是绝对有的……
“如今两国相击,譬如二人械斗,应当以手中兵刃全力以赴,但匈奴却一味示弱,这并非是匈奴已败,而是冒顿故意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必定是有意露短现弱,待魏军轻敌冒进之际,伏奇兵以争利也!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娄敬对匈奴是做了解的,他知道,匈奴人机动性极强,有利时如同飞鸟翔集,千军万马呼啸而至,不利时如同风吹云散,瞬间不见踪影。
在广阳郡面对秦军的混合军阵和强弩长矛,吃了亏后,便改变了战术,不固守城池,不与秦军做阵地战,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性,有利则进,不利就撤,就是为了引诱秦军车骑部队深入追击,反而进行反击!
但听完后,黄石先生的嗓子沙哑:“你是觉得,以夏公之智,却中了冒顿的计策?”
娄敬对黄石先生长拜:“不敢,但仆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自从降雪后,疾病冻伤者日渐增多,且卒多南兵,不习冬日作战,此时绝不可冒进。”
“但近日夏公劳顿军务,不见吾等,仆欲以此言于上,还望黄石先生能容我谒见!”
“你来晚了。”
黄石先生却摇头:“夏公已决定,将万余人,轻装出城去追匈奴!兵已业行,阻止不及!”
才说完话,便听到平城外人马嘶鸣,娄敬大惊,出去一看,却见车骑部队已伴着清晨的暖阳,挥师北去,军队从土黄色的墙垣蜿蜒而出,就像一条长蛇,它过早醒来,不顾外面寒冷,便匆匆滑入雪地里。
鼓点和号角声传遍平城内外,如林的矛尖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战车和骏马在雪地上艰难行进,而在队伍的最中间,则是三面高高举起的旗帜。
隶书写就“秦”字的黑龙镶边大纛。
有绣着“定于一”三字,上有青铜鹰扬的定一军旗。
还有被夏公选中,代表他们这个家族的尉氏天狗旗,却不再是守卫白鹿原的小天狗,而改成了一头正在吞食月亮大天狗……
看到这三面旗帜,娄敬心里拔凉拔凉。
“没想到,夏公真的冒进出击了!”
心凉之后是愤怒,他转向黄石,眼神里带着斥责。
“我听说,夏公设置羽翼营,是为了查遗补漏,可如今却尸位素餐,形同虚设,致使夏公以千金身份涉险,黄石先生,这是你的失职!”
还有那些降将,李左车常年在代北生活,岂能看不出其中的危险诡计?却坐视夏公犯险,是没劝住,还是故意为之?
但这归根结底,都是夏公自从灭楚后,就变得不喜谏言,他怕是要重蹈秦始皇帝的覆辙哦!陈平天天和他吹嘘的“完人”“圣主”,也终于犯糊涂了么?
娄敬气的直跺脚:“骄兵必败!我恐不出三日,夏公及其所将之兵,将为匈奴所围,黄石先生,为今之计,便是速速做好准备,通知后续大军支援!若夏公有任何闪失,天下必将再度大乱!”
到时候,他又该何去何从呢?
面对娄敬的愤怒,黄石却笑了。
“娄典丞,随我来罢。”
带着疑惑,跟着黄石先生,娄敬进入了平城内,外松内紧,被黑衣卫士层层把守的宽敞大屋里。
木柴在灶中噼啪作响,娄敬看到李左车坐在下首,正在颦眉看着代北的地图,手指在平城东北的数座山峦里游走。
而正中案几背后坐着的黑脸汉子,手里还拿着黑乎乎的一块煤炭,正凝神端详……
不是夏公,还能是谁!
娄敬顿时愕然。
“夏公,方才夏公不是已经亲率士伍出城……”
但他也是聪明人,立刻就反应过来了,朝黑夫下拜:
“夏公真不愧是天下第一名将,果是将计就计!是臣愚钝,不识夏公奇策!”
黑夫放下手里的煤炭,抬起头:“娄敬啊,在三军皆浮躁冒进之际,你能保持清醒,不愧是陈平力荐的人。”
但黑夫心中却暗暗道:
“这娄敬,还是不够了解我啊。”
“像我这么自(pa)爱(sǐ)的人,就应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又岂会像项铁蛋那样,贸然冲锋在前呢?”
第1023章
白登之围
“被我所围的,当真是黑夫本人?”
尽管从月余前,在广阳郡的示弱的“败退”开始,冒顿做的一切,便是为了引诱秦军车骑追击深入,再利用匈奴的优势,将其包围歼灭,可当他们抓住最后的机会后,冒顿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竟能拥有如此好的运气。
事实上,当战争真正开始后,事情便不按照计划设想的走了,从秦军的强悍到代人的剧烈反抗,都是匈奴人事先未能预料的。
于是,从代县到平城这一路三百里的路途中,好几次匈奴人预想的伏击都不得不匆匆取消。
悲观地来说,若在平城,秦军不选择贸然出击,离开城垣壁垒的话,匈奴就将面临两难:
是主动出击,在平城与三万秦军交战,寄希望于在其大部队赶到前歼灭他们。
亦或是彻底放弃诱敌之策,弄假成真,带着韩广窜逃到长城塞外。
好在一路连续大胜的秦军已骄,在平城战后,听闻匈奴羸弱,当真派出万余人追逐而出,而冒顿也抓住了这最后的时机,在平城东北发动了反击。
只是秦军遇敌后反应速度远超他设想,彼辈在被袭击后,利用雪深马匹难行的情况,向南退却,退保白登山,并击退了匈奴人的进攻。
冒顿本欲见好就收,但因为一件事,却令他咬咬牙,纵骑兵五万,与代军万余对这支秦军进行了包围……
只因代人辨认出,这支秦军打着的,竟是如今秦朝的最高统治者,太师、摄政、太尉、三军统帅、夏公黑夫的旗帜!
白登山并不大,高不过一里,周遭数十里,上面既无水源又无森林,冬日里灌木草叶枯死之际,只是一片光秃秃的高地,没壕堑又无险阻,都是一些缓坡,骑兵来往如履平地,所以匈奴人很容易发动进攻。而逃到上面的万余秦军,只能临时挖沟壑,立长矛以拒,靠着弩机的射程阻止匈奴登上去。
而在匈奴人视野中,被困的秦军仍有秩序,三面大旗在其中很明显地树立着。
“那当真是秦之摄政?”
这不知是冒顿第几次向代人确认了。
“确实是黑夫无疑。”
代国里,最死心塌地为匈奴做事的还不是韩广,而是一名旧日赵国的后裔赵利,此时此刻,他也身着胡服,骑在马上,指点着被困秦军的三面旗帜,一一告诉冒顿它们的含义。
“那面黑龙镶边的白底大纛,上有隶书写就的‘秦’字,我听说,黑夫自从起兵后,便自诩为‘新秦’,以隶书为准,好同秦始皇、胡亥时所用的小篆作区别。”
“至于那绣着‘定于一’三字,上有青铜鹰扬的,则是军旗。”
“我听人说,黑夫笃信名家名实之辩,喜欢给物件城邑定名,军队也不例外,他麾下的军队,最初叫南征军,后来改为北伐军,如今又称之为定一军……”
“还有被黑夫选中,代表他家族‘尉氏’的天狗旗。”
赵利打了个比方:“嬴姓的秦皇帝,如同匈奴的撑犁孤涂单于,千百年来只能出自挛鞮氏一样。而黑夫,则如其他匈奴家族想要谋夺大单于之位,可不容易得到认可,故而他暂时没有称天子,而是称了摄政……”
还为自己的家族,精挑细选了旗帜和族徽。
那是一头正在吞食星辰的大天狗,狗儿极黑,怀抱明星,好似要一口将其吞下,有人说中间那是月亮,月亮代表了嬴姓的社稷,黑夫之心已昭然若揭了。
也有人说,那星辰有明艳的红色,是荧惑星,黑夫这是立誓要做守护秩序,消弭战乱之人。
但不论如何,这三面旗在,就意味着黑夫在。
“就好像九游鹰纛下,永远有大单于的绿色鹰冠,黑夫本人,也必在军中,被大单于困于此山之上!”
赵利如此诉说,让冒顿的眼睛越来越亮,等抓获的秦军俘虏在拷打下也招供,说夏公的确亲自将兵至此,冒顿不由大笑起来。
“当年在贺兰山,此人派陈平离间我与头曼,害我西逃月氏,又破我部属,占我领地,对匈奴也穷追不舍,幸而我早早带众人北遁,不曾想,他也有今日!”
他是个报复心极强的人,对那段经历,自是恨得牙痒!
冒顿是个极其善于抓住机会的人,不论是弑父自立,还是大破东胡,插手中原内战,都恰到好处。
而现在,冒顿觉得,自己又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
赵利打的比方很对,若用匈奴人的关系来对比中原形势的话,就好像挛鞮氏遭到了自己一名低贱奴仆的背叛,单于家族被赶尽杀绝。
但因为根深蒂固的风俗,那低贱纵然掌握了大权,可想要自己做单于,也必将招致呼衍氏、兰氏、须卜氏等贵姓的反对,只能以左右贤王之名代政,使单于位空悬……
“我听闻其子尚幼,一旦黑夫死于此地,其部将必为了争夺黑夫的遗产,打得不可开交,而秦始皇帝的子嗣、对黑夫不服的大臣,还有没有被杀绝的六国后代,又会再度割据一方。”
“若能破其军,杀黑夫于此,中原必将重新大乱!”
冒顿怦然心动,于是让先前放在长城一线的匈奴骑从尽数南下,若是站在白登山上往下看,定会为匈奴军势之强所震撼:却见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色彩分明,这是为了打击防守者的士气。
东西南北分别由右贤王,屠耆王、左右谷蠡王统帅,皆万骑,而冒顿亲率万余骑,与代王韩广的万余兵卒在南方,以提防平城里剩下的万余秦军来援。
“七天。”
他计算了天气、道路,这是秦军大部队从桑干河抵达此地的时间,希望能在七日内,将山上秦军,连同“黑夫”一起消灭。
而若七日不能完成目标,那不管此战利益多大,匈奴都必须撤出长城之外!
长城不止一道,赵国早期的长城,就在白登山以北十余里外,白道岭左右山上有土垣,沿溪亘岭,东西无极,土色皆紫,故当地人称为紫塞。
代王韩广的部将,代人曼丘臣带着三千人,与冒顿的左右骨都侯驻守紫塞,而冒顿还派左右大当护在东边的采凉山,西边的武燧各设斥候。
准备如此充分后,冒顿却仍未下令匈奴人全面进攻,而是一边包围试探白登山秦军虚实,一边警惕地注意着周遭百里的风吹草动。
他是个生性多疑的是,头狼从不贸然发动攻击,甚至一直在怀疑:“若这只是黑夫之计,虚设旗帜,他本人不在白登山上呢?”
白登之围第二天,秦军平城之兵不顾一切来救援,为冒顿击退。
白登之围第三天,山上不见了炊烟,想必秦人粮食已尽,取暖的木头也没了,喝水只能靠积雪,而就在这时,一封来自白登山的信,彻底打消了冒顿的疑虑,让他确定,黑夫必在此山之上!
使者名叫赵尧,他神情颓唐,哆哆嗦嗦,向冒顿献上了据说是夏公亲笔所写的一封信。
大概是追击得太急切,秦军居然连纸张都没带,只能以简牍文书,那一尺木牍上,是自从匈奴与秦打交道后,秦人前所未见的谦虚言辞:
“大秦摄政夏公,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
第1024章
我要拿你的头盖骨当碗使!
这是秦与匈奴的第一封“国书”,冒顿虽然看不懂上面的字,只能通过翻译知晓其内容,但亦翻来覆去看了很多次,摸着它,告诉自己这是真的。
放下木牍,冒顿冷笑道:“当年让陈平遗书离间我与头曼时,黑夫恐怕不会想到有一天,竟也会以弱者口吻,来像他想绝灭的匈奴求饶罢?”
多年的夙愿,终于得报,看着旧日敌人求饶,这便是人生在世,最快乐的事啊……
“愿寝兵休士,除前事,定盟约,以安边民,世世平乐……”
上面的内容,无非是希望不要二主相困,在此两败俱伤,只要匈奴愿意退兵,秦也愿意撤到南方,保留代国,让其作为匈奴的藩属,以及两个帝国的缓冲带……
而更有意思的事还在后面,平城方面在强攻解围未果后,竟也派使者来,不但遗书于冒顿,甚至给他新纳的阏氏也带了礼物。
“服绣袷绮衣、长襦、锦袍各一,比疏一,黄金饰具带一,黄金犀毗一,绣十匹,锦二十匹,赤绨、缘缯各四十匹,胭脂五盒……”
这些中原织物、胭脂十分漂亮,搞得来自兰氏的阏氏心花怒放,还真在冒顿耳边吹风说什么:“两主不相困。今得秦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夏公亦有神,攻之不易,单于察之……”
冒顿点了点头。
然后甩手就给了这不知道自己位置的年轻女人一个大耳瓜子!
他冒顿,会因为一个女人的话,而影响判断?
“真是不懂事。”
冒顿将哭哭啼啼的年轻阏氏赶了出去,开始怀念起自己前两个“懂事”的阏氏了。
也不知她们在北海过得怎么样,看来,是时候送第三个阏氏过去陪她们了。
但这件事,让冒顿对自己取得优势,更加深信不疑:
“居然已经到了希望阏氏游说我,希望我解围的程度,看来黑夫果在白登山上,秦人是真的怕了!”
于是冒顿派人对来送信的秦使赵尧反复打听,尤其是关心夏公的饮食。
从赵尧嘴里再度确认了黑夫的确在山上,且如今白登山秦军粮食已绝,秦卒又冻又饿,赵尧是空着肚子下山的,更别提普通兵卒了。
冒顿很和善地让赵尧大吃了一顿羊肉,让代人帮自己书以回信。
用的是宽二寸的木牍,及印封皆令广大长,且倨傲其辞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夏公无恙。”
冒顿在信里,表示自己也是迫于无奈才对秦反击,毕竟代王认了自己当爸爸啊,儿子被欺负了岂能坐视不理?若秦愿意退出代北,不再侵犯,两国可如黑夫所言,结为兄弟之邦。
“夏公若称书意,歃血,则匈奴可解围之一角,令夏公南归。事后明告诸吏郡县,使无负约,各遣质子,有信,敬如夏公书……”
不止如此,还让人带着十几头牛羊去白登,作为匈奴的回礼。
但问了一圈,代人居然没有见过黑夫的人,只知道外面传言他很黑,在雪地里应该很显眼才对……
最后冒顿挑了赵王后裔赵利作为自己的特使登山。
这件事让匈奴的盟友,代王韩广很不安,白登之围的第四天,他连夜请见冒顿:“大单于当真要与秦讲和?”
冒顿却用东胡王头颅做成的酒器饮着马奶酒,笑道:
“不,黑夫,必死于此!”
蒯彻在冒顿面前评价过黑夫和扶苏。
“黑夫是不择手段,也要达到目的之人!”
“扶苏则是注重过程,他当年以为,用错误的法子,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的,故不听我之言。当然,就我所知,如今他也成了与黑夫一样,故可说之……”
蒯彻的总结很精妙,所以冒顿认定,黑夫如今虽然一时落难,跟自己说软话,可一旦脱困,便会毫不犹豫,将所谓的“盟约”撕毁!
“故绝不可信之!”
更何况,这不仅仅是冒顿与黑夫,二人算旧账的一战。
也是两个帝国,游牧者与农耕者的决战!
“从其在北地时,对匈奴的穷追不舍便能知道,那时候他便清楚,我,还有匈奴,会变成中原最可怕的天敌!”
冒顿比任何人都清楚,中原合则强分则弱,草原亦然,当南北两大政权一同统一时,决定两个民族命运的较量便不可避免地开始了。
过去十多年间,月氏被秦朝灭亡,残部投靠了匈奴,东胡则被冒顿所击,四散分离。
和长城之内,第一次被一个强大的帝国统一一样,从辽西到张掖,东西万里的草原,也有史以来,第一次被统合在了一起。
但这种统一是虚假的,不说东胡、月氏余部与匈奴语言不通,对冒顿的命令不怎么听从,北海之畔的几个邦族一直在密谋反抗,就说这广袤土地上,生活的人民,还不如中原一个郡,冒顿眼下召集五万骑至代北,已是倾国中半数兵力了。
游牧者与农耕者的斗争,是此消彼长的,秦强大时,可以吊打匈奴,而如今杀死黑夫,让中原分裂大乱,冒顿便能为匈奴,赢得起码一代人的时间!
冒顿没有如蒯彻所描述的那样,觉得自己能很快南下中原,掠夺关中财富,将河北变成牧场。
他反倒觉得,若能取此战胜利,匈奴大不必急于南进,而应该调过头,消化刚统一的草原。
“我须得向北,驯服桀骜不驯的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让匈奴没有后顾之忧。”
“向东征服退保乌桓山、鲜卑山的东胡部落,叫他们进献质子和奴仆。”
“然后向西夺取祁连山和焉支山之间的河西草原,接小月氏、氐、羌,让他们臣服,利用其人力,继续向西,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三十六国,皆以为匈奴。”
他摸着下巴上的胡须,眯着细细的眼睛:“嗯,一个西域的新阏氏,倒是不错……”
“我要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