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类别:游戏动漫 作者:舍人衷 本章:第462章

    “像诸侯坐大的周天子,反朝三卿的晋侯,还是被田常挟持的姜齐君主?”

    将臣声音变得低沉:

    “黑夫不可能掌权一生一世,等他老了,就算兄长已不在,朝中必有忠贞之士,子孙自当伺机复兴大秦!”

    将闾依然不为所动:“皇位已不是皇位,而是一个火坑,我可不想害了家人,叫子嗣也遭了毒手,吾等可知,李丞相在信中最后,如何告诫我?”

    他缓缓说道: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这是《易辞》中的一段话,意思很明显,别掺这趟浑水!

    而李斯的来信,又必是得到黑夫允许的,黑夫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将臣呆呆地说道:“那吾等接下来会有何下场?会被如何处置,总不能在废丘软禁一生罢?”

    像养彘一样养着他们?想象就可怕。

    将闾叹息:“此事不决定于吾等,而决定于黑夫……”

    言谈间,外面却传来了大门开启的声音,一名高冠大吏带着一群士卒入内,气势汹汹,吓得三兄弟的家眷仓皇躲避,以为命不保矣。

    三兄弟迎了出去,却来来客竟是杨樛——他现在已升任宗正丞,架空了子婴,掌管着宗室名册。

    “摄政有令!”

    杨樛面容肃穆,用眼神逼着三公子拱手作揖,才缓缓道:

    “公子将闾、将臣、将夜。”

    “始皇帝时,三公子无一事利国,空费俸禄,是为无才。”

    “胡亥篡位,孝悼太子被害,亦亦怯怯不敢发一言,是为不悌。”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今三人无才不悌,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不妥,当复为庶人!”

    “我不服!”

    杨樛冷笑道:“此乃宗法律令,有何不服?”

    “吾等对推翻胡亥,亦出力甚多,这不公平!”将臣有些暴怒,欲起身与之强辩,却被兄长将闾死死按住!

    并在他耳边低声道:“勾践亦能忍会稽之耻,切勿妄动,活下来……”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们只能听凭黑夫发落。

    杨樛就这样盯着三人,直到他们老实了一些,才说道:

    “念其乃始皇帝子,使赴岭南,以充实陆梁地,置邑,各食百户,为国守边地……”

    第0951章

    没有皇帝的帝国

    “良人不舍得让扶苏之子去琼崖,对三位公子,倒是一点不怜惜,直接打发到岭南。”

    眼看新年越来越近,立君之事成了朝野聚焦的热点,叶子衿也不由得不关心。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三位公子,却被黑夫按照商鞅时便立下的《宗室律》,“无功公子亦为庶人”这一条,剥夺了其财富特权,直接扔到岭南,名义上是去做“邑主”,实则是流放。

    “若始皇帝当初听了我的建言,彼辈早在十多年前,就要奔赴边塞了,眼下不过是迟了些罢了。”

    黑夫倒是觉得,自己对三位公子已经够大度了,让叶子衿坐到他身边,说起一件往事来。

    “当时天下刚刚一统,始皇帝令群臣议定封建、郡县之利弊,有一夜我在宫殿宿卫轮值,便让我也说说看。”

    当时黑夫以自己南征豫章的经历告诉秦始皇:

    “从咸阳到豫章、长沙,林木沼泽甚多,道路险阻,少则两月,多则三月,难以知会朝廷。”

    “岭南更远,又要加上一个月,官府文书尚且如此,民间贸易往来,一个来回,一年过去了。”

    帝国的边疆能扩张多大,是由交通距离决定的,以这时代的路况、车马速度,哪怕有驰道、灵渠加成,岭南也远远超出了秦的国家辐射范围,不论是征服还是统治,都要付出巨大代价。

    “除了路途遥远,朝廷法令不能及时传达外,南方也以越人蛮夷为主,缺少编户齐民,根本收不上赋税。纵使设置名义上的郡县,实则无民可料,无土可治……”

    “我当初建言,与其空置郡县,不如使诸公子镇之。封为边侯,使之带民众迁徙,统治蛮夷越人,慢慢推广教化,以夏变夷。”

    只是被始皇帝否决了。

    “我本是苦心良言,但始皇帝听了却不太高兴。”

    黑夫一边说着,一边板起脸,揪着胡须,眉毛一扬,沉着嗓子,模仿始皇帝说话的语气道:

    “黑夫,你这是想将朕的诸公子们,当做边地县令来用啊,你也曾上书称江南卑热,有水蛊之疾。诸公子长在北方,锦衣玉食,骤然入蛮荒之境,恐怕还没到地方,便已染病而亡!”

    叶子衿只觉好笑:“良人只需将脸涂一涂,便可亲到台上扮始皇帝了……”

    原来,在黑夫让叔孙通修改史书,向天下人揭露始皇帝崩前后的“真相”后,还蛮想将这一段制作成百戏,演给关中人看的,只可惜他们碰上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没人敢演秦始皇帝。

    在关中人心目中,始皇帝仍是如神一般的存在,虽然这神不太亲民也不太友好,更别说扮演了,那简直是亵渎。

    于是这场戏就被无限期搁置……

    “我可扮不好,我没他凶。”

    黑夫继续道:“我当时唯唯诺诺,没敢说话,心中却暗道,陛下有子十余,有能者却寥寥无几,与其养在咸阳天天白吃民脂民膏,还不如拿去填边塞。”

    也让人看看,始皇帝的公子们都被打发去建设边疆,那些被强制迁徙的庶民们,也便少了抱怨。

    但始皇帝决心已下,不论何地,都要推行与中央一模一样的制度,结果秦制在关东有些水土不服,放到边疆,更显得繁杂而无用了……

    “现在豫章、长沙倒是渐渐富庶,比过去稍好。但岭南之地,仍是一片荒蛮,象郡、闽中等,不过是空置,为始皇帝凑齐他喜欢的6的整数而已,其实只治一二城,仅相当于一个县。”

    “两年来,我靠岭南谪戍迁民打回中原,承诺带他们归乡,将彼辈一批批往北方调。眼下岭南只剩下不到十万军民,由共敖镇守,除了番禺、桂林等大城,其余小县多数放弃,空置其地,越人又慢慢回到了各地,再这样下去,这场仗,就白打了……”

    政治是需要理想,但也要顾及现实,中原人口太少了,始皇帝时有三千万,现在已不足那数了。强制性的移民已宣告失败,未来再度统一后,帝国需要眼睛向内,料理好肺腑之疾,先将诸夏完全统一了,才能往外扩张。

    这也意味着,黑夫有生之年,基本不可能再向岭南进行大规模移民了……

    “与其让空置的土地便宜了蛮越土司们,倒不如封给功臣们,广树边侯,各领一县,仿照周朝时,以夏君治夷民的故事,最终以夏变夷。”

    哪怕花一百年,两百年,都比历史上更快。

    九州之内推行郡县与大一统,九州之外的岭南、海东、西域,朝廷难以辐射,又不忍弃之,便进行小规模的分封,以此节省行政成本,这便是当年黑夫提出的“一国两制”。

    “功臣们可愿意?”叶子衿担心这点。

    黑夫却不但忧:“九州之内,彻侯亦只是虚封,但若愿为边侯,那可是实封。自己的封地,自己做主,还不需向朝廷纳租税,少量贡品即可。等打完仗,计较功劳,我一口气封他几十上百个侯,这里边,总有人愿意去……”

    至于能搞成什么样,是亡于蛮夷之手还是壮大向外扩张,就各看本事喽。

    而这三位公子,只是黑夫计划中的第一批试验品。

    始皇帝在时舍不得让儿子去填边境,黑夫舍得啊!

    将闾、将臣、将夜,三人福建一个,广东一个,广西一个,都扔在热带雨林边上,某座南征军撤离后的空虚小邑里,管着百多户流放犯,在越人包围下瑟瑟发抖。

    他们要忍受炎热的气候,肆虐的疾病,与越人打交道,以后还会被边侯的领地包围,就算不生病死掉,被越人攻杀,也足够世世代代陷在那,永远回不来了。

    于是问题又绕回来了:

    “三公子皆去,那谁可为皇帝呢?”

    “总不会是子婴罢?”叶子衿开玩笑道。

    “子婴绝无机会。”黑夫对此人还是十分警惕的:

    “我曾被始皇帝压了十多年,虽然偶尔能听我谏言,但大多数时候,仍是计不听言不用,得按着他的喜好来。”

    他才是猎人,黑夫不过是一条猎犬。

    “现在,轮到我做猎人,指挥群犬狩猎了。”

    “而且,自在南郡举兵后我才发觉。”

    “头顶上无人冲你指手画脚,想做的事情能一一推行的感觉。”

    真是太舒服了!

    他干嘛还要在自己头上放一个大爷?

    “况且,六国对始皇帝的横征暴敛记忆犹新,未必会再接受一位嬴姓秦叶子衿了然,小声问道:“那,良人欲自取之?”

    黑夫摇头:

    “彘肩未熟。”

    “接下来一段时间,天下将迎来一段,没有皇帝的日子。”

    一个没有皇帝的帝国。

    就像没有国王的王国——弗朗哥的西班牙。

    “践阼而治的,只剩下一位终身摄政!”

    他想起许多年前,在淮阳看到秦始皇帝车驾的情形,那时候黑夫说了一句话。

    “欲戴其冠,先承其重!”

    一语成谶,现在,这半个天下的重量,已扛到黑夫肩膀上了。

    黑夫笑了笑:

    “一个无冕之王!素王!”

    ……

    秦始皇帝的年号,在三十八年终于走到了尾声。

    “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摄政七年,天下大治。”

    “周厉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事,摄政十四年,天下复安。”

    “始皇帝崩,逆子谋篡,关东皆叛,幸有武忠侯靖难戡乱。今先帝诸子弟不孝不悌,难继大业,再统天下。故大秦帝位将空,以武忠侯晋爵为公,效伊尹、周公旦、共伯和事,践阼摄国政!”

    “明岁,当为摄政元年!”

    政治是门妥协的艺术,而这独特的政体,便是考虑到新、故秦人接受程度后,妥协的产物。

    由周青臣暂代的御史府那边,才颁布了这个让天下震惊的消息,少府张苍、治粟内史萧何、奉常陆贾、太史叔孙通等便带着上百名僚属、儒生,请求黑夫加尊位。

    “天子重臣称公!武忠侯有大功于朝,当晋爵为公!”

    黑夫三让,这才顺水推舟允之。

    为了显示尊于其余彻侯,在二十等爵之上,加一“公”爵,这是旧时周代五等爵之首,实际上只有宋国和天子卿士能够得此殊荣,鲁、卫、齐等大国皆为侯,秦国最初更只是一区区伯国。

    至于公号为何,一般是看所选的封地,陆贾他们提议黑夫直接割一郡作为封地,但被黑夫否决,只择一县为封地。

    他眯着眼在地图上搜索了半天,一个个县看过去,不免抱怨道:

    “我大秦幅员如此辽阔,居然找不到叫‘啥来着’的地方!?”

    第0952章

    不如诸夏之亡也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帝位空置”的状态。

    奉常官署内,尽管前段时间才有人因“非以宜言”罪被下狱,但如今舆论管制较秦始皇帝时松了许多,儒生们的议论声便仍然未息。

    他们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随之到来的礼仪问题上:黑夫称公,当用古时封邦建国之礼,置直属于其下的群卿大夫否?亦或是仍如现在这样,凌驾于九卿之上。同时,封公的典礼又将如何举行,既然没有天子,那谁来给予黑夫册命呢?凡此种种,争得不可开交,烦恼之际,甚至有人插了句嘴:

    “孔子言,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如今天子之位空置,这是否意味着,此乃无道之时?”

    就连太宰令伏生也摇头道:“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眼下却不仅要三月无君,恐怕要三年五载无君,岂能如此……”

    虽然法家和儒家一直不对付,但面对君主时,二者的观点却极其一致。

    在法家眼里:“夫利天下之民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可见,天下之治最为重要的是要有“在儒家看来,君主在政治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也以为天下治平之基本,在于人君一人之身。

    尽管反对者甚众,可摄政决心已下,既如此,就必须为其施政找到依据,这便是御用文人的本事了。

    “如此说来,周公摄政时也是礼乐征自诸侯出,是无道之世了?”

    群儒一看,却是太史令叔孙通,这位正儿八经的孔门弟子义正言辞,质问发言者。

    周公是儒家理论的根源之一,从孔子便开始尊为圣人,不论哪个学派都推崇之至,认为周公制礼,是天下有序的开始,谁敢质疑周公时是无道?

    那几个儒生顿时哑然,叔孙通更大声说道:

    “周公定礼乐,天下大治,然自周室东迁摄政治国,陵迟至今,五百五十年来,礼崩乐坏,皆为无道之世!”

    好家伙,将秦始皇帝时也算进“无道”的时段去了,但这却又是奉常官署内群儒的共识,纷纷点头,而胡亥时更差劲,更加暴虐无道。

    “而现在,恰恰是从无道转入有道的开始。”

    叔孙通以为,摄政,不过是从无道进入有道的过度阶段,是不得已而为之。

    在他看来,对于黑夫而言,因为故秦大臣和百姓习惯了秦君统治,故取而代之时机未到。

    可再立一个嬴姓皇帝,既让北伐功臣心中难安,也会对未来征讨六国,争取六国豪杰百姓降服不利。

    摄政,是黑夫眼下能采取最好的办法。

    更何况,谁说现在就无君了?

    “尔雅有言,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谁说非要皇帝才是君?只要独一无二,即便是太阳落山后升起的月亮,也能令漫天星辰失色!”

    这不就是先前那“月将升,日将落”的预言么?

    当然,这并非长久之计,在叔孙通看来,迟早,另一个预言也会应验。

    “亡秦者黑……”

    “昔日秦始皇帝之所以称皇帝,是因为其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三皇五帝所不及。故号曰‘皇帝’。”

    “摄政必须再度一统天下,得万众拥戴,方能水到渠成,取代嬴姓秦朝,真正坐上皇帝之位,开启一个新朝……”

    这番话自不能说得如此直白,他遂面色一板,教训那些被自己举荐进入奉常的群儒道:

    “汝等昔日让我向摄政入荐诸生为官,如今进了奉常,却不好好珍惜,襄助摄政定礼,兴礼乐之道,而在此妄言,意欲何为?”

    众人顿时讷讷,但脸上服了,心里却未必服。

    这时候,满堂儒生又听到另一个声音道:

    “太史说得不错!”

    却是奉常陆贾。

    “孔子也说过,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无)也,可见诸夏无君,时常有之!”

    如果非要给这个身处中原,以冠带为标志,已有雏形的民族命名,她现在的名字便是“诸夏”。

    “然而诸夏在无君时,却没有丢失礼乐,这是为何?”

    他扫视众人,待议论结束后,才笃定地说道:

    “因为有圣人!”

    ……

    “圣人?”众人面面相觑。

    陆贾笑道:“不错,诸夏之所以在无君,或者君主幼弱之时,尚能维持礼仪之大,章服之美,而没有堕为戎狄,正是因为,有圣人治国!譬如伊尹、周公,孔子!”

    “而今之摄政,亦是圣人!”

    “摄政是圣人……”群儒被惊到了,他们黑黑夫贴过很多标签,却还真没往这方面想过,那黑大汉哪里圣了?

    “敢问叔孙太史,何谓圣人?”陆贾朝叔孙通拱手,二人今日是得在此唱一出双簧了。


如果您喜欢,请把《秦吏》,方便以后阅读秦吏第462章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秦吏第462章并对秦吏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