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它还有几个位置比较关键。
枕穴:枕外粗隆。
翼穴:顶骨、颞骨、额骨与蝶骨交接处(两侧各一)。
内脏:体内的非骨头与肌肉的部分。如肝、心、肺等器官。
筋膜:连接到內臟的结缔组织。
大鱼际:大拇指基部肥厚的部分;
小鱼际:小指下方的肌肉则称为小鱼际。
内旋:若将肢体向内旋转,学企鹅走路时,双脚就是呈外旋的状态。
外旋:与内旋相反。
淋巴系统帮辅:任何促进淋巴液流动的治疗技术皆可称为淋巴帮辅。
使用淋巴辅助的理论来自,畅通淋巴循环可移除有毒物质并促进抗体循环,的原理。
这类技术最适合用在感染与中毒的情形。
这是常用几个位置,以及一些基本的系统。
简单了解一下,方便下面的手法的开展以及下文的描述。
第447章
颅荐椎2
这个淋巴帮扶系统,有两个常用的方法。(作用是排毒,自已促进血液的循环)
第一个方法:
施术者把手放在患者的脚底。
患者双脚以每分钟约180次(每秒3次)的速度,交替踢踏施术者的双手,直到病患腹部出现颤动为止。
单脚踢踏的距离只要5~10厘米就可以,不用踢得很远。
整个过程持续约5~10分钟。
第二个方法:
施术者站在患者头侧,将手放置在患者前胸。
请患者做较为深沉的呼吸,吐气时,治疗人员双手贴住肋骨,随着往后下方移动。
当患者要吸气时,双手要固定住肋骨或胸廓,使其无法往头侧移动。以上挡住吸气的动作重复3~4个呼吸循环。
做完3-4个循环之后。
当患者在吸气动作一开始的时候,治疗人员立即把手放开。
此时应可听到嘘嘘的声音。
以上手法可重复2或3次。
这是两个淋巴帮扶系统的操作方法。
颅荐椎此类的手法,最考验精细的敏感的触诊程度。
所以平时的时候,要多练习手指的敏感程度。
江云初经常诊脉,手指的触觉非常的灵敏。
而普通人则需要一些训练,提高自已手指的灵敏度。
诊脉的技巧是,诊脉之前,放空自已,身心放空的去感受。
这个也是一样的。
平时可以自已没事的时候,触诊自已的桡动脉,也就是中医讲的寸口脉的位置。
也可以触诊两个太阳穴的位置的跳动,感受血管跳动的规律。
快慢,大小等等。
也可以仔细感受,看自已身体两侧的跳动是否一致。
如果一致,请持续感受,如果不一致,那就感受一下,到底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
当自已触诊自已的血管跳动有一定心得的时候,就可以去给别人触诊。
那么被触诊的人,应该是整体放松的,放轻松的,自然呼吸。
这时候去感受。
而施术者的力量,也应该尽量的小,也就是前文之中说的,大概5g的力量,很轻。
越轻柔越好。
为什么要做这种触诊的锻炼。
这就涉及到一个颅荐椎的理论。
他认为,人体是有扩张期和收缩期的。
人的人体,是伴随着人的呼吸,进行不容易被人察觉到的,变化的。
所有的位置都是。
尤其是以人的颅骨最为明显。
婴儿小的时候,可以看到囟门的位置,伴随着呼吸上下跳动。
而囟门闭上之后,尤其是等到成年之后,似乎人的颅骨就不会再这样的运动了,实际上不是的,人呢颅骨也是会存在细微的运动的,只是这个运动变得很小,很轻,不容易被人发现而已。
通过这种长期的触诊锻炼,就可以发现这种运动。
这是颅荐椎起效的根源。
虽然颅荐椎这个操作是外国人发明的,但是外国人他不懂中国的传统理论。
他一直在这个技术之中强调的是,你感触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而不是你大脑的想象。
其实就这个从头到尾的贯彻理论来说,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是否这个发明人也对这个手法存在怀疑,但是她发现这个方法行之有效之后,又不能够解释其中的原理。
所以最后变成一句:你可以相信你触摸到的,它真的不是想象。
其实这个在传统中医理论之中很好解释。
这就是气的出入运动。
虽然说现在研究说是,是肺掌管了人的呼吸。
但其实皮肤也是可以呼吸的,毛孔也是可以呼吸的。
而这个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修炼之后,才能做到,而这些文化是中国所特有的,在外国是没有。
所以他们只能在看到的基础上,即基于解剖学的基础上做研究。
至于观察不到的气,就没有办法描述,
因此,触摸到,成了感受气的另外一个很好的方式方法。
那这个又不是传统的发气治病,而是以自已去感受这个跳动,同时做轻轻的手法(5g力量)去改变这个气息的运动。
那么以颅骨向身体的其他部位延伸,只要是有关节的地方,就可以触摸到这种运动。
颈椎,后背,前胸,髋关节,骶髂关节,甚至手上的关节。
这是摸到,触到。
这个是基础。
相当于中医之中的诊断学。
只有摸触到不同,发现异常,才有办法解决异常,这是这个手法的基础。
第二部分就是,如何调整这些异常。
调整异常的很简单。
这个发明人也总结了一句话,就是:阻止颅荐椎运动在最极端的位置,让其沿着寻常的路径往回走,并且促进整个系统产生新的运动路径。
第一种方法,在足部进行静止的引导。
将手掌放置在双脚下,让自已的双手托着脚后跟的位置,用手掌正好可以触碰到两侧的脉动(中医之中,太溪脉的位置。)
先轻轻触动,感受这个地方的脉动。
然后开始诊断,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这些脉动是否对称?
第二,双脚是往内旋比较顺畅?还是往外旋较顺畅?
第三,如果不对称的话,应该如何调整呢?
下面举例说明:
假如脚外旋时,左脚动得范围比右脚大,而且两脚内旋动作不如外旋那么轻易、顺畅,范围也不如外旋远。
我们就可以适当的施加外力调整这种不对称的情形。
施术者第一步顺着双脚的力量,往最大活动度或最放松的方向运动。
当双脚达到了最大外旋角度时,比如说右脚转得比左脚流利。
那么当活动到这个最大的角度的时候,双手保持不动,阻止其脚回旋,或者回落,不要帮助或者施加力量,让其在在外力下运动。
只需要在双脚呈最大外旋角度时挡住,让其别动就可以。
这时候双手感受这个动脉的跳动,也同时施加力量,阻止这个脉动。
就这样,维持住这个力量,同时让患者放松,施术者也放松。
感受这个脉动的力量,当脉动跳动不同的时候,看某个脉动大,还是某个脉动小,也就是给这个脉动,施加一点压力。
随着手维持这个运动,那就会出现一个脉动相对停止的点。
保持这个点就可以。
这个方法对于头痛,腿上的疼痛,都有效果。
其中以上需要注意的点就是(第一,双脚往哪个方向顺畅,就让双脚向哪个方向旋转。第二,不要用力量干预患者的转动。第三,在触摸到这个脉搏跳动的时候,不要用太大的力量按压,只需要轻轻触摸,然后顺着双脚的力量转动,直到脉搏跳动变得一致或停止。)
第448章
颅荐椎3
足部动脉的介绍完了。
就接介绍下一个,也是常用的一个。
也是江云初准备给王茜楠用的这个。
第四脑室压迫法。
这个手法对于两种人禁用(1是颅内出血的,2是血管瘤的)
此手法对于压力大,神经衰弱的,急慢性的肌肉骨骼疾病,慢阻肺,关节的退化,甚至水肿都有效果。
此手法以双手交叠形成v字型。
v字型尖端由两手拇指相接而成,位置大约与第2或第3颈椎平行。
整个大鱼际要置于枕乳突缝内侧,不可压到该,收缩期时枕骨会变窄,此时大鱼际只要贴于枕骨上,并且隨之运动即可。
当进入扩张期,枕骨开始变宽时,双手要施力阻止这种变宽的过程。
还是以维持平衡为主,双手只要保持不动即可,不可挤压头颅。
当枕骨变窄再进入收缩期时,双手的阻力放开,再度随之运动即可。
再回到扩张期时,双手再给予阻力。
如此步骤要不断的重复直到后枕部的脉动开始降低、改变,最后完全(但暂时)的停止为止。
当后枕部的这个跳动停止时,也是到达静止点的时候。
静止点会持续数秒或数分钟。达静止点时受测者的呼吸会改变,前额常会出现轻微冒汗的情形,整个人也会有明显的放松。
几分钟内,就可以察觉到枕骨又开始变宽,再度往扩张期前进。
当双手感受到两侧有和谐而强烈的后枕部脉动时,不要再阻止扩张期的脉动。
双手仍不能放开,但现在的目的则在评估脉动的幅度与对称性。
其实静止点导引可以在头部任何部位来进行。
手法皆同,那就是:在往收缩期的过程中,双手随之运动即可,当脉动往中立点进行时则阻挡之。不断重复上述步骤,直到脉动暂时停止为止。
(和足部的手法相似,适用于身体的任何部位)。
颅荐椎的手法有很多,还有包括横向的受限弛法,在腹部的,在后背部的,这里笔者不一一介绍了。
再简单说一个,非常简单的,横膈松弛法。
患者平躺,治疗师坐在病患身旁,一手置于胸、腰椎交界处,手放在第12胸椎~上3节腰椎的脊突之间。
另外一手置于胸前,涵盖上腹区、剑突与肋骨的前下方。
下方的手保持不动,上方的手往床面垂直施力。
开始的力道要很轻,然后缓慢的加重,直到感受到病患体内的脉动为止。
然后,跟着这个脉动走。施力大小要刚好让这个脉动能持续起伏。
直到感受到手掌下面松动,组织开始放松,这目的就达到了。
同时患者也会有非常放松的感觉。
江云初给王茜楠做的手法就是,第四脑室压迫法。
让王茜楠躺在按摩床上。
江云初将手做手法,叠放在王茜楠的头下,双手的大鱼际轻轻感受跳动,和颅骨的运动。
然后轻轻做手法。
手法代表持续了10分钟左右,江云初突然感觉到王茜楠颅骨后的脉动停止了。
这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以前江云初做这个手法的时候,感觉到的这个脉动停止的时候,患者有的就会睡着了,有的说头上非常清凉,也有头痛立马就不痛的,也有感觉眼睛亮亮的。
但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王茜楠的这种情况。
王茜楠突然身体变得僵直,然后身体如同癫痫发作一样,开始剧烈的抽搐,随后身体僵直。
江云初也懵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但是这个时候,在脉动恢复之前,手是不能够拿走的,要等脉动恢复之后,然后再评估两侧的脉动是否平衡,然后再做一个循环的纠正,才能够停止手法。
江云初手放在王茜楠的颅骨下,眉头紧皱,一动不动。
王茜楠的母亲在旁边看着,非常紧张的盯着自已女儿。
如果不是江云初给了她一个不让靠近不让说话的眼神,一定母亲这会已经冲上去抱住了自已心爱的女儿。
王茜楠剧烈的抽搐了一会,就在江云初感受到脉动恢复的时候,王茜楠的抽搐停止了。
还没等江云初再次感受其颅骨后的脉动,王茜楠闭着的眼睛开始疯狂的淌眼泪。
同时王茜楠眉头紧皱,眼泪如同水流一下往下淌,直接沾湿了头发,以及江云初的胳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