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一个上午彩排上朝怎么也排不顺,不是一进门就摔,就是下跪站起的时候又摔。
沛万善累得气喘吁吁,他这大胖子每次跪下都爬不起来,几次之后朝板也掉了,梁冠也歪了。
不只是沛万善,这群人就没几个维持住形象的。
像曹壮曹鸣郭东虎牛士禄几个五大三粗的军汉,更是像头牛一样哼哧哼哧的喘气,瞧着比打仗还累人。
林修砚蹲在地上笑得直不起腰。
闻青山尴尬的直咳嗽,默默扶正梁冠,维持风度。
“你们步子不能迈这么大,得小碎步的走,要我说几遍呢。”林修砚笑完又觉得没好气。
“这朝服下摆总爱往我脚底下钻,我已经走得够慢了。”张小满简直欲哭无泪。
“就是,我已经够小心了。”
承运殿里嗡嗡的都是议论的声音。
“先学走路吧。”宋凤林的声音插了进来。
百官纷纷见礼。“拜见王后。”
宋凤林一身银白团龙常服站在殿外,看到这情形也觉得颇为头疼。
他们定了日子十月十五祭天立国,已经没几天了,结果百官连上朝都没排整齐。
林修砚无奈道:“走路也学一上午了,还要学拜礼,跪礼,这些还没教呢。”
“一个跟一个绕着承运殿走吧,走顺了为止再学别的。”宋凤林拿了主意。
出了承运殿,宋凤林返回存心殿,才进门就看到坐在地上满脸不耐烦的刘湛。
不只是百官爱摔,这里也有一个爱踩下摆的。
“不练了,下午再说。”刘湛盘腿坐在地上,冠冕摘了放在一旁,这身冕服勒得他浑身不舒服。
宋凤林无可无不可。“不练也无所谓,不过是史书上会记一笔,汉王刘湛于祭天大典摔倒被天下人耻笑。”
这可真是,绝对会被笑几千年。
刘湛咬牙。“我练。”
忽然他想起什么。“你怎么不穿上冕服练习?”
“不必,我又不摔。”说罢宋凤林忍不住笑出声。
刘湛扶额,这都要成为他的黑历史了。
这时承运殿那边又传来喧哗。
“是谁又踩老子!”曹壮暴躁。
“是你踩我了!”曹鸣怒。
“你们都踩我了。”李小连无奈。
磕磕绊绊中,终于迎来了十月十五。
天公作美,晴天万里。
巍峨的殿宇在阳光下泛着光。
承运殿外的广场笙旗飘扬,百官和勋爵按品阶分次排列,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寒门起家的新贵。
有从少年时代就跟着刘湛的兄弟们,曹壮、曹鸣、张小满、闻青山、李小连、黄午时、韦成贵、周子明、胡旭令、姜长林、郭东虎、李福田、郑风田等等。
也有一路走来追随刘湛的下属们,沛万善、吕树生、刘成、赵复龄、林修砚、颜启修、冯雪松、任文晖、赵良辰、牛士禄等等。
勋爵里面有封了公爵的宋宜均、刘学逸、刘同新,还有封了伯爵的刘明澹。
承运殿的台阶近前则是太王太后、太上王、太后、太弟、太弟妃、太弟妃怀里的太孙,还有唯一的王子。
承运殿前按礼制摆了祭坛,以三牲祭天。
“吉时到!”
官至礼部尚书又为刘氏长辈的刘同新出列,他稳步踏上台阶主持大典。
“奏丹陛大乐!”
在礼乐声中,华盖仪仗簇拥之下,勋贵百官瞩目中,身穿诸侯王冕服的刘湛和身穿王后冕服的宋凤林,手握玉镇圭,并肩而走,一步一步走向祭坛。
最终两人并肩站在祭坛前。
刘同新抑扬顿挫的宣告声在广场里回荡。
“吾王刘湛,北逐燕人,去暴归仁,一统北疆,国体已定,天命攸归,今封土建国,定国号为汉!”
“吾王万岁!”
刘同新率先下跪,带领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礼。
碧空如洗中,礼官放飞白色群鸟,群鸟在王宫上空盘旋数圈方散去。
若是寻常建国大典,此时该杀三牲祭天。
刘同新再次抑扬顿挫的宣告。
“今天地为证,汉王刘湛迎娶宋氏子宋凤林为后,谨以白头之约,尔昌尔炽,鸿案相庄。”
一时琴瑟之声应和。
“一拜天地!”
刘湛和宋凤林同时下跪朝祭坛方向叩拜。
“二拜高堂!”
刘湛和宋凤林回身朝长辈方向再拜。
“夫妻对拜!”
宋凤林转过身来,两人面对面而立,冕冠的九旒珠后面是刘湛带笑的脸。
就是这个男人说过定会娶他为妻,生同眠,死同葬。
宋凤林缓缓拜下,与刘湛对拜。
今日,他心悦诚服嫁于刘湛。
“礼成!”刘同新宣告。
“恭喜汉王王后!吾王万岁!”
百官勋贵山呼之声在广场震荡。
接下来,礼官杀三牲以祭天地,唱悼词以告慰英灵。
十余载风风雨雨,刘湛终于走到了北疆之巅,也终于娶到了他心心念念的人。
刘湛携宋凤林入座,王与后并排而坐。
随后刘湛颁布下他的第一条王令。“传本王王令,废除世家制,废除九品中正制,普通百姓也可以参与殿试,明年开春举行科举!”
汉国刚建立正是缺人才的时候,当汉王这条王令传遍汉国上下,立即引起文人学子的振奋。
要知道千年来普通百姓一直被排除在殿试之外,寒门不出状元是天下共识。
很快这条王令在天下引起轩然大波,甚至盖过了汉王娶男后的风头。
天下舆论可谓是分成了极端的两派。
以世家为首的一派激烈抨击,有世家出身的学子写出长文谩骂,其用词之难听把汉王祖宗十八代都骂遍了,更直言汉国十年内必亡。
另一方面,天下寒门则蠢蠢欲动,没有门户之见没有门槛的科举,若能拔得头筹高中状元,这将是旷古第一位寒门状元!
同时,汉国立国的消息传到帝京。
乍闻消息的那一刻,梁天子只觉得犹如一盆冷水兜头泼下。
大臣们在早朝的时候还在争论招安问题,现在想想都成了笑话。
“你们看看!!刘湛果然反了!!”梁天子把奏折一股脑砸在他们头上。
几名心腹近臣包括沛公离,匍匐在地上不敢抬头。
“朕要你们趁早把招安章程定下来,成日的争吵,可吵出什么结果!”梁天子面目狰狞。
“你们看看这份建国书!看看刘湛是怎么骂朕的!!”
汉国建国书乃宋凤林亲笔,以梁主窃国北疆不尊窃国贼为由,阐述刘湛建国历程。
简单来说就是,北疆是大楚的臣民,如今大梁窃国大楚亡国,北疆宁愿自立也不会认梁天子为主。
有理有据,令人无法反驳。
皇朝更迭,这是最好的自立理由。
刘湛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梁天子杀幼帝窃国,这是他洗刷不去的骂名。
“北疆自立,汉中和南边定然不会甘于人后。”梁天子慌了。
如果汉中和南边沿海纷纷效仿,他这个天子便只有中原之地,他还算什么天子?
再看那些跪着的心腹近臣,往日个个都很能骂很能辩,此时都跟哑巴似的。
梁天子算是明白了,在这件事上由始至终都没人能帮得了他。
藩镇将军拥兵自重,从一开始他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封异姓王,让其尊大梁为主,要么只能出兵打,把这些藩镇打回来。
然而大梁接了大楚的烂摊子,国库年年亏空,六部账面上都是窟窿,世家把持各部也是各有各的算盘。
梁天子扶着额头跌坐地上。
“陛下!”近臣们忙爬上前,生怕梁天子气出好歹。
“异姓王就异姓王吧。”梁天子疲惫之极的说。
近臣们面面相觑。
有耿直的大臣悲呛开口。“陛下,异姓王实乃莫大的隐患!”
怎想梁天子一脚就踢过去。“封与不封有何区别!封了他们还尊朕是天子!不封一个个都是大楚旧臣!”
此时梁天子面容狰狞,几乎歇斯底里。“你以为朕不知道你们在想什么!”
有些话说破了就很难听了,可梁天子已经失了理智。
“你们不就是眼红他们三个粗痞军汉居然能封王!眼红三个出身不高的军汉庶子骑在你们头上!”
世家里也分了高低,从军的世家子大多是庶子出身,积累了军功自立门户罢了。
在自持正统的世家眼里,这些军汉出身的世家都上不了台面。
然则,这三名军汉庶子却都封王了,他们怎么不眼热,怎么不暗恨,势必要阻止这件事。
梁天子挑破了说,一时几名心腹近臣的脸色都十分尴尬难看。
沛公离的脸色也很难看,不过他心里想的跟其他人想的并不一样。
他本是庶子出身,对梁天子的话没有感觉,他阻止异姓封王纯属是想报复。
报复刘湛三番四次的推开他,报复刘湛为什么瞧不上他,报复刘湛为什么对宋先生一往情深。
只是为了报复。
刘湛建国称王,同时娶宋凤林为后,这则消息就像一记响亮的巴掌把沛公离打懵了,也更加偏执了。
“陛下!臣有一计!”沛公离匍匐于地。“可封武威将军和平蛮将军为王!条件是,两位各出兵十万攻打北疆!助陛下铲除叛臣!”
一时御书房里静得落针可闻。
梁天子最先反应过来,他重新站起来,看着沛公离的眼里都是激烈跳动的兴奋。
左右都是要封王,不如借两位新王的兵力攻打叛贼。
一来削弱两王的势力,若能夺回北疆就更好,二来挽回天子颜面!第二条才是最重要的!
“公离不愧是朕的心腹良臣。”梁天子仿佛重新找回了自信,他负手而立。“明日早朝推行公离的计策,提前告诉你们的人,别给朕没事找事!”
此战,梁天子势在必行!
作者有话要说: 终于大婚了,要开启终极副本了
第119章
梁天子一意孤行给汉中和南边都下了圣旨,在他眼里已经是十拿九稳的事情,怎想不久便传回了消息。
兵部尚书最先接到两地递上来的折子,这一看当即气得不轻,忙告知其余近臣立即进宫面圣。
“陛下!武威将军和平蛮将军竟狮子大开口要百万军饷!实乃莫大羞辱!”
“陛下!依微臣看,此事作罢,这王爵不能封!”
“至于北伐,可另外再想办法。”
汉王自立,武威将军和平蛮将军自然也能自立。
但为什么这两年来汉中和沿海都没有动静?
这是因为汉中和沿海不像北疆那样能完全脱离中原,两位将军都在衡量,若是自立能不能立得住。
梁天子封王的圣旨无异于是一个台阶,顺着下来,王爵到手,皆大欢喜。
问题就出在沛公离提出的北伐上。
这是一个有代价的王爵,出兵等于出血,既然如此朝廷也应该割肉表示诚意。
两位将军开口每人一百万两的粮草辎重费用,正好是今年朝廷秋收的税赋总和。
梁天子正好能拿出来这么多。
“若是收回圣旨,天下人如何耻笑陛下!”沛公离尖锐的嗓音落下。
这些近臣都没有通知沛公离,是太监偷偷报的信。
几名近臣恨得咬牙。
“陛下!”沛公里重重磕头。“大梁立国,内外不服,正需要一场大战来威慑人心!正如当年的大楚太祖!”
这个内外不服里的内,指的不正是这些动不动就跟天子呛声的大臣。
“你你你!”兵部尚书差点没背过气去。
“陛下!此子鬼魅奸佞不能信!!”近臣们急得纷纷磕头。
梁天子头痛欲裂。
“够了!!!”他狰狞的吼。
“你们能不能有一次不要反驳朕!!”
近臣们全部怔住。
他们霎时间明白,沛公离的话,梁天子听进心里去了。
内外不服的梁天子,正需要威慑人心,他想效仿大楚开国皇帝的做法,以武力威慑人心。
梁天子指着户部尚书。“你现在就把粮饷发往两地,若是不发就给朕去死!!”
出兵北伐一事最终拍板。
十一月末,北疆进入寒冬。
御书房里烧着火盆,王后宋风林正在御案后批阅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