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明翻页,第三篇文章写的是户部之事,第四篇文章写的是皇上对百姓的新年祝福,随后是菁华大学的年度优秀学子评选,木巧一个姑娘家竟然成了头名,得一千两银子奖学金。
李德明赞叹:“我当年读书时怎么没遇到瑞亲王福晋这样的人呐,若是能遇到这样一个人,我何必去考那劳什子举人进士,也不用受这许多苦。”
“祖父,您若是不考科举,您就当不了内阁阁臣了。”
“内阁阁臣么,也就是那么回事儿。若是天下太平,百姓日子安宁,当个普通百姓比为官做宰更好。”
李德明举起报纸对着窗户透进来的光,虚着眼看报纸上的文章,他的白发在寒风中微微晃动着。
李阳看着祖父这般模样,所以是: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吗?
碰上乱世,普通人、当官的人,谁又能真的独善其身?
李光地已经卸任,他在家看着这份报纸,心里得意,等陈廷敬过些日子进京,他看到这份报纸肯定很懊悔,大清能有今日,这是在他李光地当首辅时成的。
去畅春园的路上,雍正也看完了报纸,他道:“报纸刊文定下时朕就看过一回,今日刊发时再看,心里还是十分激动。”
“皇上激动什么?”
雍正把报纸递给皇后:“这才一年而已,大清在朕手上,朝廷官员、六部、军队、菁华大学、民间,变化如此之大,与一年前皇阿玛在位时相比,竟然像是两个不同的国家。”
说到最后,雍正的语气忍不住激动起来。
“您是天生的帝王,没人比您更适合这个位置。”皇后语气温柔又坚定。
“不,除了朕,九弟妹、朕的兄弟们,姚元景、张廷玉、李光地、王掞、温达这些大臣,也付出了许多。”
九弟妹的名字放在皇上之后,皇后再一次在皇上这儿感受到他对九弟妹的重视。
畅春园里,康熙刚看完一大早送来的大清报,看完后他沉默了许久,盯着报纸上董鄂菁菁的名字,嘴唇嗫嚅了好几下,才微不可闻地说了两个字:荒唐!
“主子爷,你说话了?”
康熙没吭声,梁九功只当主子爷在试图说话。
前日太医给主子爷针灸后,好像是扎得深了些还是扎错了什么地方,主子爷突然痛苦了哀嚎了一声。后面几日,主子爷一直在试图开口说话。
梁九功见主子不看报纸了,轻手轻脚地把报纸收起来,放在御案一角,这里还摆着菁华大学的几份校报。
胤禟夫妻他们到得早,没着急去九经三事殿,夫妻俩带着孩子先去看望宜妃。
宜妃还没梳妆打扮,正在叫贴身宫女收拾她的衣裳首饰,这些都是下午要带走的。
“额娘,您要什么我给您准备就是,您带这么多东西出去,也太麻烦了。”
“你懂个什么。”
胤禟不懂,叶菁菁懂,宜妃的心不在这儿了,也没把畅春园当作自己的家,所以她要把她喜欢的宝贝都挪到瑞亲王府去。
宜妃亲热地拉着叶菁菁的手:“还是菁菁懂额娘。”
叶菁菁对胤禟说:“一个月才五日而已,是不是太少了?你去跟皇阿玛说说,能不能把五日改成半个月?”
胤禟一屁股坐下,懒洋洋道:“别说半个月,我还想着额娘就住在咱们府上,再不来畅春园了呢,我说了算数吗?”
“行不行的,你先去问问吧。咱们主要是表达一下自己的态度,成不成全咱们,看皇阿玛如此想。”
“哟,福晋,你如今越发放肆了,竟然敢去皇阿玛跟前表达自己的态度,万一他收回之前的话,五日都不肯答应呢?”
宜妃犹豫,按照太上皇的脾气,还真有可能。
“算了算了,别去说了,一个月五日也行。我好歹每月都能出去,惠妃现在都还没能出过畅春园。”
十一月底的时候本来说送惠妃去福建,谁知道南海起了战事,就没能去成。直亲王打赢了仗,说是要回京,惠妃干脆就在京城等着,到时候跟直亲王一起去南方,去年加上今年,能在南方留四个月。
宜妃从柜子里翻出一套文房四宝给叶菁菁:“这是我当初带进宫的东西,这些年都没用过,搬来畅春园时又带出来了。我刚才看过报纸,这套文房四宝就给菁华大学那个头名状元,叫木巧的那个小丫头吧。”
“我这辈子没做成什么事儿,看到木巧一个孤儿能这么厉害,我看了就心里激动。”
让宜妃心里激动的不止那个叫木巧的小丫头,还有小儿媳的名字,董鄂菁菁,写在大清日报下面,当时她就忍不住落泪。
“菁菁呀,你要好好的,以后,叫咱们大清的年轻姑娘,都能看着你往前走。别都跟我似的,好似咱们妇人除了依靠男人受人眼色,就没别的活路可走。”
“额娘,我会的。”
叶菁菁带宜妃去过天津了,开船去海上看海,去菁华大学看那些女学生,船厂、钢铁厂的女工人,宜妃好似突然生出一股想挣脱什么的心愿。
九经三事殿,自中秋节这对皇家父子不欢而散后,这还是他们这几个月来头回见面。
雍正本来有许多话想跟皇阿玛说,但是看到皇阿玛御案上的大清报后,他觉得他不需要开口了,他想说的,都在大清报上。
父子俩就这样沉默地相对而坐,康熙审视着他这个看似稳妥实际上离经叛道的四儿子。
雍正直视康熙,以大清皇帝的姿态。当皇帝,他比他更胜一筹。
康熙动了,他招招手,梁九功从后头走出来,把一张纸交到雍正手里。
“皇上,这是太上皇早上亲手写给您的,以后呀,您就别住养心殿了。”
“太上皇说了,大清皇帝,当入住乾清宫!”
雍正愣了一下,再看向皇阿玛,他知,这是皇阿玛对他的认可!
“儿臣,谢皇阿玛!”
第74章
八年后,雍正九年,清明。
刚过完年节不久,太皇太后薨逝,这几年身体已大好的康熙生了场大病,在畅春园养了两个月,今日清明祭祖,他这才从畅春园中出来。
康熙被奴才扶着下马车,看他佝偻的背,苍老的脸,和寻常六十多岁的老人并无区别。
“皇阿玛!”
正当壮年的雍正上前扶着康熙,康熙微微抬起下垂的眼皮,看了眼老四,随后又低下头,走他的路。
只见他脚步滞涩,慢慢挪动着步子。
“走吧,敬告天地,也给你皇祖母上炷香。”
御驾和銮仪卫都跟在身后,康熙却不肯乘坐,他今日定要一步步走上天台。
雍正也不着急,他扶着皇阿玛慢慢走着。
四月的北京还很凉快,上台阶才走到一半,康熙已经大汗淋漓。
雍正轻叹,皇祖母之死,让皇阿玛的精气神损了大半。
康熙和台阶较上劲儿了,他一步步往上挪着,每登上一步台阶,他脑子里都滑过一个旧人。
八年前,他在畅春园里接见刚从新南疆回来的陈廷敬,那时候他意气风发,前年人没了;去年夏天从福建坐船来天津,陪他游菁华大学的李光地今年也没了;还有墨家那位总爱挤兑他的墨家巨子墨玄也死了……
佟国维这个狗东西,每年都说要病死了,今年都活到八十了,还没死。跟他谈论数学难题的梅文鼎,这个老东西今年八十四了,比佟国维还能活。
不知道走了多久,康熙一脚迈上最后一阶台阶,他转身看向台阶下,老一辈的皇室宗亲没几个了,站在下面的都是新一代的爱新觉罗子孙,一个个二十来岁的年纪,风华正茂。
康熙侧头看看距他几步之远的儿子们,老迈的康熙还是不能理解四儿子今日的安排:“都进去祭祖?”
除了老大在福建海军,老八在红河港来不了之外,老五胤祺、老七胤祐、老九胤禟夫妻、老十胤俄、十二胤裪、十三胤祥、十四胤祯,连四个年满二十的皇子十六、十七、十八三个都在,只有他最年幼的皇子胤祎今年十一岁,跟着他的侄子们站在台阶下。
“大清有今日海晏河清的模样,都是兄弟们和九弟妹齐心努力的结果,祭祖这样的大事,兄弟们和九弟妹自然要参与。”
老态龙钟的康熙看向九儿媳,叶菁菁笑着回视他。
这八年以来,她的菁华大学培养出许多人才,加起来有近两千余人,这些人中,一小部分有天赋的人留在菁华大学做研究,超过一半的人去了菁华钢铁厂、菁华船厂工作,另外有四五百人进入朝廷办事,从最基层到中央,到处都有菁华大学的学子,男女都有。
菁华校报、大清报都在她影响之下,把控舆论的过程中,她把她的影响力植入到大清的方方面面。
这八年是康熙老去的八年,却是她叶菁菁崛起的八年。
如今,她在朝廷内的地位,就算是雍正都不能轻易撼动,何况是身为太上皇的康熙,叶菁菁自然不怕他了。
“皇阿玛,吉时到了,儿子扶您进去吧。”
康熙无声叹息,慢慢走进天坛,一身吉服的叶菁菁走在一众亲王当中尤为显眼。
固伦恪靖公主被雍正从归化城请来,她站在台阶下,看着九弟妹一步一台阶地走上顶端,走进象征着皇权威严的天坛,她忍不住激动地红了眼眶。
大清报如今的副主编之一,和硕醇亲王胤祐的儿子弘曙,拿着手里的笔赶紧记下:雍正九年清明,太上皇、皇上领皇叔们,及菁华亲王、菁华大学士、菁华大学校长、大清报主理、瑞亲王福晋董鄂菁菁,进天坛祭拜天地。
弘昱瞥了眼弘曙的记载,一个没忍住笑出了声。
旁边其他堂兄弟都伸长了脑袋偷看,弘晖看了之后扑哧一声,弘盼、弘昀两兄弟对此不发表意见,只有勇亲王胤祯的儿子弘春表示了自己的不满。
“弘曙哥,你这么记录真的行?咱们这些兄弟的阿玛就不说了,你亲阿玛,我七伯,名字就隐藏在’皇叔们‘三个字中?”
“你对九婶也太好了吧,你可真行,这么多封号,九婶自己都没你记得清楚。”
永乐偷偷溜过来,看了眼弘曙哥记了啥,看完后顿时也笑了:“弘曙哥,上月我额娘获封菁华亲王才上了报纸,这月又上报纸,你不怕大清百姓看着烦了?”
上月蒸汽火车研发成功,雍正封赏了参与蒸汽火车研发的所有人,叶菁菁这个一力推动这个项目的菁华大学获封亲王爵位,和瑞亲王的爵位一样,都是世袭罔替,可以传给后代的铁帽子王。
弘曙一副你不懂的表情:“咱们皇室里,如今除了四伯最受百姓爱戴之外,第二就要数九婶,百姓巴不得月月都能瞧见九婶的消息。”
弘晟这位菁华大学《海外报》的主编赞同地点点头:“咱们《海外报》,报道的都是海外诸国的新鲜事,跟九婶根本毫不相关,每月收到全国各地百姓寄来的信件中,依然有许多人提到九婶。”
弘晖笑道:“永乐,九婶这般受百姓爱戴,你说等你承袭菁华亲王爵位的时候压力该多大呀!”
“我没啥压力,菁华大学都是我额娘创下的,我额娘说,我安生当好二代,把菁华大学传下去就行了。”
弘时羡慕了:“还是九婶好,不像我皇阿玛整日训斥我,说我不上进,怎么还没大学毕业。”
弘时是雍正的四儿子,前头大哥弘晖、二哥弘盼、三哥弘昀都是雍正二年一次就考上了菁华大学,四年后顺顺当当毕业。
弘时比前头三个哥哥小几岁,轮到送他去考菁华大学时,前年愣是没考上,把雍正气得够呛,骂弘时丢了他的脸。灰头土脸的弘时努力了一年,去年九月总算考上了菁华大学,他才读了半年,他皇阿玛就催他早些毕业,说朝廷缺人干活儿。
弘时无语,前头他的哥哥们,加上叔伯家二十多个堂哥,这么多牛马还不够皇阿玛使唤的?他今年才十三,都还未大婚,怎么就轮到他干活了?
永乐安慰弘时:“四伯就是这样的性子,今早在天坛外面碰到我时,也催我了。对了,也催弘年和弘希了。”
弘年和弘希是永乐的弟弟,他们俩是双胞胎,雍正二年十二月出生,今年也才七岁,如今还在菁华小学跟弘历一块儿混着呢。由此可见四伯有多丧心病狂。
弘时叹气,他皇阿玛自己爱干活,他不爱干活儿呀,他只想跟二哥弘盼一起在家养病休息。
弘盼瞪弘时一眼:“生病有什么好,别胡说八道。”
弘盼小时候跟弘晖一样生了场大病,当时差点人就没了。好歹被太医救活了,可病根还是落下了,就算如今已经成年大婚,身子骨依然弱得很,不如弘晖康健。
和弟弟一样想摆烂的弘昀建议弟弟:“你的会计课学完了,再好好学一学文,等毕业后来翰林院,哥哥我带你修书,咱们在翰林院一起混日子。”
弘晖听到只想叹气,他一共四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关系都还行,只是一个病恹恹,两个想躺平,还有一个小弟弟弘历才读小学,正是人嫌狗厌的年纪,他这个大哥真是不好当。
弘晖拍拍永乐的肩膀:“你好好带弘年和弘希,顺便也教教弘历,弟弟们都不干活,这还得了?”
永乐今年别看才十四,她已经从菁华大学毕业了,学的是数学和外语,拿了两本毕业证。皇室的兄弟姐妹中,能拿两本毕业证的也就那三两个人,弘晖很信任她。
弘盼、弘昀、弘时三兄弟都赞同大哥的话:“永乐,你一定好好教教弘历,弘历皮归皮,那小子人还是聪明的,教好后叫他跟大哥一起为大清拉磨。”
弘盼虚弱地捂住胸口:“我想为皇阿玛分忧,可惜有心无力。”
弘昀和弘时也学弘盼捂住胸口:“我们……”
“行了!”
弘曙、弘昱、弘晟、弘昌、弘春,都在看热闹偷笑,弘晖气不打一处来:“你们差不多得了,再过分,小心我去告诉皇阿玛!”
弘昀脸皮厚:“告诉皇阿玛吧,皇阿玛最好夺了我身上的差事儿,反正修书的活儿我也不想干了,我想出海去叶家坡玩儿一趟。”
弘晖黑脸:“你们一个个的,就知道玩儿,心都玩儿野了!”
“哼!大哥难道不想去叶家坡玩儿?”
大清报和海外报长年累月地宣传着,别说他们,就算是普通大清百姓知道叶家坡如今有多热闹,海外的新鲜玩意儿只要来大清,头一站就是去叶家坡。
皇子皇孙们叽叽喳喳地闹个不停,上年纪的固伦恪靖公主站在最前面被他们吵得脑袋疼,却没有训斥他们。
让他们吵去吧,皇室的皇子皇孙们能处得如此和谐已经非常难得了,就当他们在交流感情吧。
皇上跟兄弟们关系好,下面的侄子侄女们受家里长辈影响,同辈堂兄堂妹之间关系也十分亲近。
皇孙们的中心人物是弘晖,皇孙女们的中心人物是已经定下的下一辈菁华亲王永乐,他们大多是十多岁二十多岁的年纪,这么多人聚在一块儿,不吵闹也不可能。
固伦恪靖公主闭目养神,不过一会儿,耳边的吵闹声突然没了,她疑惑地睁开眼睛,看到台阶上头的人正下来,她了然地笑了。
小猴孙们碰到如来了,这不就老实了。
雍正要送康熙去畅春园,皇子皇孙们为了表示孝道,自然要跟着去。不过他们只送到畅春园门口,等太上皇和皇上去九经三事殿了,他们扭屁股就跑去畅春园里玩儿去了。
永乐从小就在畅春园里玩儿着长大,畅春园里的景色对她来说早就不稀奇了,她去找她玛嬷去。
八年过去,宜妃的眼角也长出了皱眉,不过这不影响她的容貌,她笑起来时,比年轻时更添几分味道,依然还是个美妇人。
永乐还在院子里就喊玛嬷:“您的宝贝孙女回来啦!”
宜妃喜笑颜开地从屋里快步出来:“怎么就你一个,你阿玛额娘呢?还有你五伯五婶他们呢?”
“阿玛额娘他们跟叔伯婶婶他们喝茶去了,弘宇跟哥哥他们玩儿去了,我不爱去,就回来了。”
宜妃抱着孙女猛亲一口,拉着孙女进屋:“头一回去天坛拜祭,肯定累了吧。”
“还行吧,我们就站在台阶下,不觉得多累。不过我看玛法肯定很累,四伯扶着他从台阶下来,我看玛法脖子上都是汗珠。”
“咱们不提你玛法,我问你,今儿除了你和你额娘,皇室妇人里还有谁去天坛了?”
“还有固伦恪靖公主。”
“别叫得那么生分,四公主是玛嬷侄女,你姨婆的女儿,你该叫她一声姑妈。”
永乐拉着玛嬷撒娇:“永乐跟姑妈头一回见,这不是不熟悉嘛。”
“你姑妈是个能耐人儿,以后你就跟她熟悉了。”
宜妃又是骄傲又是感叹,菁菁真是不得了,以女子身份入阁还不算,上月封了亲王爵,这月就能跟皇室的爷们儿一起进天坛祭拜天地,连永乐也能沾光。
宜妃鼓励孙女:“你额娘比你姑妈更能耐,以后你也不能差,等你长大了,也生个聪慧的女儿,把爵位再传给你女儿,绝不能把你额娘留给你的爵位传到男人手里。”
“玛嬷,我知道的。”
永乐读了那么多年书,已经明白妇人在这个世上的艰难,她知玛嬷这般说,并不是不喜欢她的弟弟们,也不是不喜欢她以后的儿子,玛嬷只是想,在这个世上,有个妇人位居王爵,让天下妇人看到妇人也可以凭本事身居高位。
宜妃今日太激动了,她道:“你不知道,今早听说皇上宣你额娘和你去天坛时,畅春园里有多热闹,德妃、惠妃、荣妃他们都跑来祝贺,夸你额娘的那些话呀,你玛嬷我听了都脸红。”
永乐捂住脸笑:“姑妈也夸我额娘了。”
“她该夸,若不是因为你额娘做得好,让皇上开了先例,皇上也不会把她请回京来。”
古往今来,妇人王爵加身,站在亲王列和皇帝一起祭拜天地,这还是头一回,多么荣耀的事!
“大清报会报道吧?”
“会,弘曙哥说,下半月的头版头条就是皇室清明祭拜天地。”大清报在大清境内销量非常高,月报只发行了半年,就改为半月报了。
宜妃道:“等报纸刊发了,玛嬷去买它十份收藏,等玛嬷死了,这些报纸都放进嬷嬷坟墓里。”
“好呀,我也买十份,到时候也放进我坟墓里。”
“呸呸呸,你一个小姑娘,说什么晦气话。”
永乐笑道:“玛嬷,人总有一死,没什么好怕的。您都不怕,我也不怕啦。”
永乐年纪还小,自然不怕说到死亡,康熙是怕死的。
康熙怕死,他怕他死了之后老四更加肆无忌惮,把大清的祖宗家法都败完了,大清还是大清吗?
“你登基不过十年,你看看朝堂上,内阁中,军机处,还有多少满人?朕在位时满汉各一半,如今汉人占六七成,满人才三四成,这样下去,你是想大清被汉人偷走大位吗?”
康熙目光如刀:“海军中,董鄂长吉的儿子董鄂图江娶的是李光地的孙女,鄂尔泰的儿子辉海娶的是粤商林敬的女儿,还有多少海军将领娶的是汉女?”
“皇阿玛,汉臣得用!”
“呵,得用?你开了一道口子,让汉臣看到上位的希望,他们为自己为家族,怎么会不得用?你脑子被狗吃了不成?”
被骂了雍正也不急不恼:“皇阿玛,您说的,满汉一体!”
康熙拿起桌上的茶盏丢过去,雍正不紧不慢地躲开:“皇阿玛解气了吗?”
康熙气得拍桌子:“你是满人,大清的江山姓爱新觉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