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职业粉尘。
感染:病毒(如鼻病毒)、支原体。
其他:运动、冷空气、药物(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
发病机制:免疫-炎症机制:Th2细胞介导的I型超敏反应(IgE依赖性)。
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炎症介质(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细胞因子)。
神经机制:胆碱能神经张力增高,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功能失调。
气道重构: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平滑肌增生、基底膜增厚、黏液腺肥大。
三、临床表现典型症状:发作性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伴哮鸣音。
发作特点:夜间或凌晨加重,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解。
其他症状:胸闷、咳嗽(干咳或少量白黏痰),部分以咳嗽为唯一症状(咳嗽变异性哮喘)。
体征:发作期:双肺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重症哮喘(寂静胸):呼吸音减弱,心率增快,奇脉,发绀。
不典型表现:运动后诱发喘息(运动性哮喘)。
阿司匹林或其他NSAIDs诱发的哮喘(伴鼻息肉、鼻窦炎)。
西、辅助检查肺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吸入激发剂(如组胺、乙酰甲胆碱)后FEV69下降≥20%为阳性。
支气管舒张试验:吸入β60受体激动剂后FEV69改善≥12%且绝对值增加≥200ml。
PEF(呼气峰流速)监测:昼夜波动率≥20%支持哮喘诊断。
影像学:胸部X线CT:发作期可见过度充气(肺透亮度增加),缓解期多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00μL提示嗜酸粒细胞性哮喘)。
痰涂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过敏原检测:血清特异性IgE、皮肤点刺试验。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