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不能李丽尸骨未寒,冼家就想这么含糊过去吧?
一条人命杵在这,难道就当没发生过,一点补偿都没有?
冼家的意思是给钱私了,两百块,李家人把李丽生的女儿带去李家抚养,这事就断干净。
好嘛,算盘珠子打得几百里外都听得见。
两百块买李丽一条人命就算了,还要把女儿带回李家抚养,让冼宝根恢复黄金单身汉的身份?
过两年事情淡了,冼宝根就能再说个黄花大闺女,自己女儿反而坟前荒草丛生?
李家人当然不肯同意。
哪怕冼家一路加价到了四百,都能娶个正式工媳妇了,李家人硬是咬牙拒绝。
双方纠缠了很久,甚至又当着去世的李丽的面大打出手,最后定下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交换条件。
李丽的亲妹妹李桃嫁给冼宝根,继承已故姐姐的一切,包括工作和小侄女。
冼家大女儿冼招弟和家里断绝关系了,那就由二女儿冼念弟嫁给李勇,双方都不要彩礼,没有嫁妆。
看似很公平的待遇,甚至李家还损失了李丽这个女儿,实际李家是在保全自己的利益。
因为这样一来,李家彻底和冼家捆死了姻亲关系。
万一冼宝根再婚,跟别的女人生孩子,肯定不把李家这个前岳家放在眼里,那他们不就损失大了?
女儿李桃上位就不一样了,这门姻亲更加紧密,只是对不起死去的李丽。
看似荒唐,已经是李家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李勇有了个城里的媳妇面上有光,李桃嫁进来有了工作,孩子生下来全都是城里人,比在向家村苦哈哈的种地强。
但是冼家一想,只要李家不闹腾着要验尸,这样也算一个好结局。
他们做了坏事心虚在先,既然有这种居中调和的好办法,稍微考量一下立马就同意了。
李家就把李桃推出来,让冼家把冼念弟交出来带回家。
这事大人们说了算,女孩们的意见根本无关紧要。
冼念弟才刚满16岁,抹着眼泪被推出来,未来丈夫李勇看得格外满意。
城里人不下地干活就是白净,又会穿着打扮,冼念弟看起来格外水灵,哪怕哭哭啼啼也赏心悦目。
李勇满意了,冼宝根可就要跳出来反对了。
比起李丽出落的盘靓条顺,妹妹李桃的外形条件就没那么出色,冼宝根并不想娶妻妹。
他一直想要的是向丽丽那种,又强势又漂亮家里还有不少钱的,最好能对他温柔小意,让他带出去有面子。
冼宝根压根看不上农村人。
要不是李丽这个名字先天占优势,冼宝根都不会跟李丽结婚,选其他漂亮妞不香吗?
他这条件,就算眇了一目都是县城里的香饽饽,凭啥娶泥腿子?
结果这会儿居然还要跟更丑一些的李桃结婚,他怎么都不肯。
李家人本来都压着火气认了这个交换条件,被这小子一反对,蹭的站起来就要去jing察局报案。
在这种威胁下,冼宝根被冼妈各种明示暗示,只能咬牙接受了李桃作为媳妇。
不然咋办?
闹大了jing察来管事,随便找个法医验一下,冼宝根的一辈子就看到头了。
蹲局子吃牢饭,非要铁窗泪才开心?
李家肯定猜到李丽的死亡有蹊跷,才这么理直气壮的要挟,如今愿意息事宁人就不错了,冼宝根还敢挑三拣四?
眼见这小子得了便宜还卖乖,李家人各个都想揍他一顿。
他们也这么做了,把冼宝根打得哭爹喊娘。
农村人做农活手劲都大,冼家人理亏又没有武力,只能眼睁睁看着独苗挨打。
把人打了一顿还不算,李家人要求冼家签下约定,李桃三年内必须完好无损,发生任何意外,李勇可以拿走这份工作。
要不然李桃变成第二个李丽的概率很大,李家人这一番折腾不就白费了?
这确实是很可能发生的事情,谁知道冼家会不会又“失足坠楼”,不给点保障,李家根本不愿意走。
拿捏住冼家怕jing察,李家的人最后还是得逞了,跟冼家签了这个合约。
他们举着红手印收好合约,带着新得的媳妇冼念弟回家了。
李妈悄悄给女儿李桃交代一定要早点生孩子。
这三年里,她只要肚子争气生一两个娃,冼家就彻底接纳她了,好日子在后头呐。
第336章
下乡青年办
冼家这一出也是让家属院震惊了。
刚死了个媳妇,岳丈家不但没拼命,还送一个来?
有些鸡贼男人开始蠢蠢欲动了,他们看家中的黄脸婆不爽已久,这要是换一个又漂亮又年轻的妻妹……
心急的男人一旦动这个歪念头就开始打媳妇,也不知道收敛。
很快这些人就收到了岳父或者大舅哥小舅子的各种手段,或直接或间接,反正敢动手就敢反制回去。
他们嚣张的气焰刚升起来就被打消。
也不想想,人李丽是个什么情况,高嫁就是要付出代价,忍气吞声伏低做小,受了气也没办法。
再加上娘家比较远,不能及时撑腰,才无奈做出妥协。
他们的媳妇可不一样,敢打一下,不到半小时就有人来撑腰,真以为是任打任骂还随时小命不保的受气包?
李丽去世,不仅县城的人受到影响,向家村也起了波澜。
冼念弟跟着李勇回家成婚,虽然没有彩礼嫁妆,但是肯定要办酒席招呼宾客。
村里不在乎领不领结婚证那张纸,他们更讲究事实婚姻,如果不办酒席广而告之,这段婚姻不算数。
同一个村的陈大丫来吃席,听说李丽去世了,立马想到自己的女儿向瑶瑶。
这俩人是手帕交,关系很好,陈大丫也是看着这姑娘长大的,没想到居然等来了坏消息。
那么同样嫁入县城的向瑶瑶呢?
她很是不安,却根本没有向瑶瑶的联系方式,在江家附近也找不到人,陈大丫特别害怕女儿是出了意外。
毕竟谁会不担心女儿呢?
陈大丫咬咬牙,还是把向老太交给自己儿媳妇照顾几天,去县城再次打听向瑶瑶的下落。
问遍了各个角落,甚至连向红旗家都没放过,终于有了点消息。
有人说看到过向瑶瑶搭上了去市里的卡车,再多的就不知道了。
辗转几次,她费老大劲找到了卡车司机,确认向瑶瑶去了市里。
陈大丫也想去市里找,但是钱不够,时间不够,也不知道路,只能打退堂鼓。
回村里的路上,她望着市里的方向心急如焚,不知道女儿究竟怎么样了,过得好不好。
随着元宵节过去,第二天向家来了几个人指名找向绵绵。
他们穿着很严肃正规,还特意亮了身份,是下乡青年办的。
原来70年随着下乡政策逐渐收紧,下乡青年办又增加一条规定:多孩家庭必须有一个孩子下乡。
不管什么借口,这都是必须的。
向家六个娃,五个都有了正式工,甚至基本都有了家庭不方便动员,只剩下向绵绵可以下乡了。
这天是工作日,向家人都去上班了,只剩还没开学的向绵绵在家里。
她根本没有一点防备,坐在家里描绘电脑的优化设计,咬着笔杆子眉头紧蹙,想不通方法。
突然被这些人找上门,向绵绵还有点懵:“可是我早就录取到中专当老师了……”
这事早就定了,校长因为一套简易太阳能板装置当场拍板预招她,学期末尾她都开始给郭师傅代工。
一个领头的严肃说:“你口说无凭,小小年纪怎么还学会说谎了?”
一个普通家庭的16岁女娃,还被中专录取做老师?
要是编个别的谎话他们也就信了,中专包分配、介绍工作很正常,但是留校做老师基本不可能。
中专老师都是从市里毕业的大学生或者更高学历的,从本地招的情况也有,只会要初中有几年资历的顶尖老师。
就她一个平平无奇的小女娃?
向绵绵无奈,赶紧把录取信翻出来给他们看。
不宣扬这个事是因为怕出意外,总有眼红嫉妒的暗地里搞举报那一套,还不如低调点过自己的小日子。
谁知道太低调了,连街道办的人都不知情,让下乡青年办来催她下乡。
这几人把那张录取通知书翻来覆去的看,甚至走到光线明亮的地方看公章,生怕漏了细节。
看得出来他们是真的很诧异了。
但是这玩意儿又做不了假,向绵绵就很淡定的坐在凳子上没吱声。
领头的人看半天,最后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你跟我去趟学校宿舍,不然谁知道这东西的真假。”
他扬起手中的录取通知书,面上的怀疑仍然存在。
不是他要这么谨慎,主要是人民群众钻漏子的能力太强了,前几天刚抓到一个刻萝卜章的。
为了不下乡,真是斗智斗勇了。
向绵绵无奈,她看着这些人说:“都放假了,学校没人……”
“宿舍里肯定有老师,你赶紧的,是不是弄虚作假不敢去?”
这人考虑的还挺周到,学校宿舍确实住了挺多安家立业的老师,大部分都不会回老家,找找总能有证明人。
没办法,她只好锁上家门,跟着他们一起去学校333360643632。
第337章
手稿被偷
随着向绵绵和下乡青年办的人逐渐走远,一个长相泯然众人的年轻人从转角出来,走到了向家附近。
他左右张望,确认没什么人注意到这边,很利索地撬门进了向家。
由于撬门手法过于快速,跟平常人用钥匙开门差不多,甚至还要快一点,所以没有引起他人注意。
家属院的人基本都上工去了,这会儿人少,大冬天冷的要死,也没啥人出门。
这人进门不偷贵重物品,摆放在明面上的收音机被他一眼扫过,对价值几百块的东西根本无动于衷。
他左翻翻右看看,外头的大门都对他形同虚设,里头的一些锁就更加简单了。
各个房间找了许久,终于找到了向绵绵的书桌。
向绵绵走得比较匆忙,手稿都是散在桌面上没收拾。
他露出得意的笑,好奇翻看了一下这些手稿。
所有的字都认识,组合起来如看天书。
嗯,要偷的东西确认无误,就是这玩意儿。
这人把所有手稿揣进贴身的兜里,又拿了一些没藏好的钱和票,从大门正常出去了。
甚至一点也不怕巡逻的人,看到门卫还给他们打招呼。
他多次来踩点了,跟家属院里的一户人家攀上了远亲,时不时送点米面之类的小恩小惠,进家属院探亲挺正常。
这份手稿可是好宝贝呢。
年轻人拍了拍胸膛,脚步轻快的直奔包子铺。
另一边,还不知道被偷家的向绵绵跟着下乡青年办的人到了学校宿舍。
她自然而然先去找了郭师傅,来都来了,顺便看看师傅呗。
开门的是吴师母,她正给三个孩子辅导作业,一开门看见向绵绵还挺高兴,看见后面的工作人员就有点疑惑了。
吴师母礼节性笑了笑:“这几位是有何贵干?”
她一边说一边招呼几位进门坐,家里烤了火盆暖和点。
三个娃很乖巧,看到有客人来,拿着作业坐到一边去了。
向绵绵伸手烤火,一边把事情原委说出来,她挺无辜的,再过几天就能上岗了,这关口被0606逮住下乡。
下乡青年办的人拿着录取通知书问吴师母这张纸的真伪。
愣神的吴师母忍不住笑:“你们这……这是真的,她过几天就来学校上课了,教维修一年级。”
她一边打趣向绵绵:“你看你,老推脱事忙不去街道办说明情况,现在好了吧?”
面上责怪向绵绵没有主动上报,实际是在给下乡青年办的人解释她是有原因的。
向绵绵确实不记得了。
她沉浸在甲烷厂的机器图纸和电脑的改进方案里,根本无暇关注其他。
谁知道下乡青年办收紧了政策,非要拉人下乡呢?
跟吴师母交谈了一通,下乡青年办的人就开始打退堂鼓了。
他们工作这么多年,又不是真的小年轻,头铁的非要遵守每户必须下乡一个的规定。
向绵绵这个年纪能被中专特招,那肯定是有两把刷子的。
真要是给人拉走去下乡,他们也太对不起这些年工作的经验了。
都怪那个年轻人举报说向家有人不遵守规定,最小的女娃不肯工作赖在家里吃喝,这不是谎报军情害他们吗?
这种人才拉去下乡,校长指不定要吃了他们,谁家里没几个娃上学,真不打算上中专了?
于是确认真伪后聊了一会儿,他们就礼貌的告辞了,留师生俩自己聊聊。
向绵绵想着出都出来了,正好换换脑子,就跟吴师母聊起来:“也不知道他们从哪得来的消息,非要拉我下乡。”
吴师母戴起眼镜织毛衣:“新规定,家里孩子必须有一个下乡,你家可不就剩你了?”
上头五个哥哥姐姐全都上班的上班,参军的参军,就剩向绵绵好拿捏了。
向绵绵的脸上映照着跳跃的火光:“都这么多年了,咋还一直下乡啊,农村接受得了这么多人吗?”
又不是无底洞,58年下乡政策开始十几年时间了,农村基层接收了很多有识青年。
但是总有饱和的一天吧?
吴师母摇摇头:“这谁知道呢,反正你记得正月二十一来上课,说起来今年维修多开了两个班,增加了两个老师。”
“啊?除了我,另一个老师是谁啊?”
吴师母想了想:“据说是市里调过来的大学生,还挺年轻。”
他们都以为会从老教师里面抽调,没想到是从上面直接派下来。
向绵绵来了点兴趣,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啊,这可真是凤毛麟角的存在,不知道修理手艺咋样?
她有点期待开学了,想共同探讨一下,搞不好能给电脑设计提供点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