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开玩笑。”徐达回道,脸色同样严肃。
朱元璋也挥挥手示意大家冷静。“徐达是什么人?大明开国功臣,信国公后来又封为魏国公,当年还做过右丞相。就他女儿那地位,别说当侧妃了,就是嫁给太子和晋王当正妃都不算委屈。”
朱樉听后更是气闷,心想自己堂堂秦王,连个正妃都指望不上吗?
当下符合条件的亲王仅剩燕王朱棣、吴王朱橚以及楚王朱桢。然而,除却燕王朱棣,吴王朱橚与楚王朱桢早已由太祖皇帝钦定了正妃,正是宋国公冯胜的嫡女和定远侯王弼的嫡女。只因朱棡尚未完婚,此事便一直秘而不宣。
所以无需多想,太祖今日便会将徐达的长女许配给燕王朱棣。
“令嫒温柔贤惠,且有才名,怎可屈居侧妃?”马皇后也摇头看着徐达说道。
“徐天德,你难道就这般瞧不上我们家老四?”
徐达却依旧镇定自若,这番态度惹得太祖大怒,瞪着他喝道:
“老兄,你还不清楚自家老四?”
徐达这才放下手中啃了一半的鹅腿,叹息道:“若陛下执意赐婚,老臣也不敢违抗圣命。”
徐达话音刚落,朱元璋以及在场的所有人都不自觉地嘴角抽搐了一下。
“哈哈!”常遇春更是毫无顾忌地放声大笑。
“徐天德,你觉得我们在用皇权压制你?”
对此,朱元璋毫不客气地盯着徐达道。
“绝无可能!您是我们的长辈啊。”
徐达先是对着朱元璋笑了笑,然后转向马皇后道:“嫂子,我说的话对不对?”
“嗯。”
马皇后听后,忍俊不禁地点点头。
“我们家老四真的那么不堪?”
朱元璋又忍不住低声抱怨两句,毕竟在他心里,除了朱棡,他最认可的便是这个儿子朱棣了。
“老头子,徐大哥,你们就别争了,老四年纪轻轻就在军中磨砺,不过才十六岁。”
“还是个半大的孩子,不如让他再成长些。”
“再说妙云妹妹也不过是个孩子,比老四还要小呢。”
“所以你不如再等等,让老四先干出些成绩来。”
“等到那时候,若徐家姑娘依然不中意咱家老四……”
就在朱老四和徐达争论之际,朱棡却转向朱元璋和徐达说道:“那就说明咱家老四和妙云姑娘八字不合,你也别勉强了。”
其实当年朱棡离开京城,有一部分原因是和朱元璋闹翻了。
但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想逃避这门婚事。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对谢钰儿没好感,只是那时的谢钰儿年纪太小。
这对在和平年代长大的年轻人来说,自然很难接受。
可是面对皇帝赐婚,谁能抗拒呢?
于是朱棡在和朱元璋争执后,独自一人去了外地,这次婚约也就不了了之。
至于那个徐妙云,按历史记载,她现在应该才十四岁吧?
这么小的孩子,说什么婚姻大事?
总有一天,朱棡会把这些旧规矩都改掉。
毕竟正值青春发育期,就要当妈了,这实在不合理。
想到这里,朱棡又默默腹诽:“难怪古代要请奶妈,这个年龄即使生得出来,估计也养不大。”
“可是徐家妹妹已经十五了,还能一直拖着吗?”
还不等朱元璋和徐达开口,马皇后抢先对朱棡说道:
“娘,您是多大嫁给我爹的?”
面对马皇后的询问,朱棡直接反问。
“那是乱世,怎么能跟现在比?”
马皇后当然明白朱棡的意思,白了他一眼说。
那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刚崭露头角,同一年,二十一岁的马秀英嫁给了朱元璋。
“娘,我知道劝不动您,等几天我带您去应天府看看,您就懂我的意思了。”
朱棡眸中掠过一丝无可奈何,随即转向马皇后说道:
古人的观念根深蒂固,岂能三言两语就说通?
倒不如找个时机,带朱元璋和马皇后去应天府看看,如此一来,他们才能真正理解。
---
这一番话落下,不仅是马皇后陷入沉思,连朱元璋也沉默了。
难道这其中真的有问题?
毕竟自家老三的行事风格,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他是不会轻易关心谁娶亲的事。
“那就先让这两个孩子见见面吧。”
随后朱元璋又思索片刻,转头对徐达说道。
这次,就连马皇后都没有反驳朱元璋的意思。
从小到大,老三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他的道理。
而且这些理由往往让朱元璋和马皇后难以拒绝。
只是朱元璋停顿了一下接着说:“但如果你们家大小姐愿意,你可不能强行阻止。”
“老兄,您就放心吧。”
“只要我们家大小姐愿意,我们绝不会有任何异议。”
徐达立刻拍着胸脯保证道。
“该死的,这顿烧鹅算是白吃了!”
听到这话,朱元璋先是很满意地点点头,但看到桌上的烧鹅时,忍不住小声嘟囔起来。
虽然声音不大,但坤宁宫太安静了,众人都听到了。
顿时,所有人都用怪异的眼神看着朱元璋,马皇后更是白了他一眼。
徐达一脸无奈地望向朱元璋,这混账老哥居然真的把烧鹅当成了交易。
不过说实话,朱元璋这次的心思到底有没有成,还真不好说。
对此,徐达在心里再次叹了口气。
对于自己的长女徐妙云,外人或许不了解,但在徐达心中,她的心志何等清楚。
自小她就立誓,这一生非大英雄不嫁。
而在大明年轻一代里,有资格被称为大英雄的,唯有少年英杰的晋王朱棡。
至于太子朱标,擅长治理,是个人中豪杰!
自从朱棡大败北元的王保保,徐妙云对他的兴趣便油然而生。
另外,朱棣与徐妙云从小一起长大,但由于朱棡离开京城,徐妙云也没能进宫陪朱棣读书。
所以他们之间的青梅竹马之谊,尚且算不上。
但朱元璋对此毫不在意,徐达也是泰然处之。
毕竟两人是多年的老友,谁不了解谁呢?
“今晚就在宫里歇息吧,明日早朝结束后你们再回。”
随后,朱元璋又望向徐达和常遇春说道。
“好。”
徐达与常遇春也不推辞,直接点头应允。
“怎么了?”
朱元璋刚提到早朝,朱标就注意到朱棡皱眉,于是问道。
“寅时上朝,卯时议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谁能受得了?”
面对朱标的疑问,朱棡脱口而出。
“哼!你还想说什么?”
朱元璋一听,立刻皱眉。
“随您的意思,若无要事,我才懒得去早朝。”
朱棡挥了挥手:“明日之后,您别叫我就是。”
“不成,你接下来掌管宝钞提举司,怎能不去早朝?”
“而且咱们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从没说过一句累。”
朱元璋又不满地瞪了朱棡一眼。
“那我问你,既然您如此勤政,已经九年了,为何国力一点都没提升?”
对此,朱棡只是翻了个白眼。
朱棡的声音刚落,朱标和马皇后的眼神里闪过一丝无可奈何。
哼,朱棡又要开始数落老朱了!
不过马皇后并不觉得早朝有什么问题,毕竟皇帝勤勉治国对百姓来说肯定是好事。
朱标也没多想,因为他和朱棡早就讨论过这事了。
这一通话说得老朱满脸通红,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不上朝就能让国家更强盛?”
憋了半天,朱元璋才挤出这句话。
“我不是说不上朝,而是建议调整上朝时间。”
“想想看,每天寅时上朝,卯时议事,光是等着您就得耗掉两个时辰。”
“难道就不能让大臣们多休息一会儿吗?”
“而且底下有中书省,还有您大哥帮着处理事务呢。”
“可那些大臣哪次下朝不是急急忙忙回去处理堆积如山的公务?”
“长此以往,这对文武百官的身心损耗太大了。”
“您难道就没考虑过他们的承受能力?”
朱棡略作沉思后,才转向朱元璋说道:
自古以来,老朱的勤政在历代帝王中也能名列前茅。
他要是想当第一,也不是不行。
毕竟朱元璋以工作狂著称。
但问题是,老朱自己是工作狂也就算了,还逼着底下的人也要当工作狂。
每天三四点就去上早朝,而且天天如此,就算是铁打的身子也受不了。
那么朱元璋为何能坚持三十多年?
对此,朱棡猜测老朱可能是四缸发动机,而不是双缸。
毕竟双缸哪受得了这样折腾?
说不定老朱真是天生异禀啊。
朱棡心中暗叹,想起朱标的例子,努力学习父皇多年,结果还是未能撑到最后。难怪老朱能有那么多孩子。他深感佩服,这老朱确实厉害。
“嗯!”朱棡又是一声惊叹,越想越觉老朱惊人。每日如此忙碌,还能生育二十六个儿子,真是难以置信。
“父亲,我认为三弟说得很有道理。”朱标接口道,“与其耗费众人在早朝上,不如让他们腾出更多时间处理政务。”
“治理国家不止靠早朝,更重要的是掌握全局,制定政策并改善民生。”朱棡补充道,“若文武百官过于疲惫,反而会对朝廷不利。”
朱元璋听了微微一笑,转向朱棡,“我这样的精力充沛之人,确实少见。”
朱棡忍不住再次抱怨:“那您认为该怎么办呢?”
朱元璋略作沉思,“改革旧制,今后早朝改为卯时开始。”
朱棡和朱标对视一眼,同时拱手道:“明日朝会后再做决定。”
朱元璋没有表态,只说:“遵旨。”
兄弟二人又是一同行礼。
---
寅时。
大明文武官员已陆续来到午门,等候宫门开启。
“思祖,昨晚的事你听说了吗?”吉安侯陆仲亨刚到午门,就直接走到汝南侯梅思祖身旁,小声问道。
“已经传遍全城,还需要特意问吗?”
梅思祖略作沉吟,随即向陆仲亨颔首示意。
一夜之间,吕氏满门覆灭,且据信此事由亲军都尉府执行,领头者乃永嘉侯朱亮祖之子。
然而,若说这桩事是朱亮祖所为,那显然是毫无道理的。
其一,朱亮祖并无调动亲军都尉府的权力,其子朱暹不过是一名千户而已。
其二,吕氏至少是太祖的远亲,若非太祖亲自下令,谁敢对吕家下手?
毕竟此刻信息不通,除了胡惟庸和朱亮祖,朝中诸臣都不知情。
不过,此刻最愤怒的当属江南士族,他们个个面色阴沉地立于午门前,准备为吕家讨回公道。
或者,他们欲借此机会向太祖施压。
当然,他们并不糊涂,即便要发难,也需弄清原委,若是吕家本身有过失,他们只会更加打压吕家。
“还有鄂国公和魏国公,昨夜也都急匆匆入宫。”
站在一旁的延安侯唐胜宗也低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