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付
——————
药量不大,按照王清任的原方配伍。
弄完了,江云初就开始抓药。
让大壮回去自已煎药,每天晚上睡前半小时喝一次。
几点睡觉几点喝。
十一点睡觉,就是十点半喝。
十点睡觉,就九点半喝。
不拘时候,灵活变通。
这就是江云初的辨证学问。
学中医要做到这样,才能用好中医中药,不能被所谓的西医病名拘束住。
真正把握好中医的“三因制宜”。
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做到一人一方,辨证精准,不为现代西医有形的病名所挂碍。
同样一个荨麻疹,表现出来的病症是一样的,都是瘙痒,然后挠了之后出现了红疹子,一个用了桂麻各半汤,一个用了血府逐瘀汤。
完全不同的治疗方向,但是病都治好了,这就是中医的神奇之处。
无论表现的形式一样不一样,最终的内涵在能不能辨出是什么证。
这是处方有没有效果的关键。
就算是他是尿毒症,诊脉观症。
我觉得他有营卫不和,有桂枝汤症,我就用桂枝汤。
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用药,却能够在关键时候化腐朽为神奇。
如果搞中医,陷入了我这个药能够消炎,我那个药能够抗病毒,我这个方子是治疗头疼的,那个方子是治疗屁股疼的,那就完全的陷入了错误的泥潭之中,并且无法自拔。
中医讲究的是法无定法。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医难以融入到现代所谓的实验科学,临床验证之中去。
前些日子,与某个三甲医院的主任探讨中医。
这个主任说了一句话,让笔者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他说,中医是好,而且给很多人用上,效果都不错,就是呢,唉,这玩意不好搞科研,不能做临床研究,变化太大。
我说,变化大不是好事吗,正符合现代人发展的所谓的精准医学啊,做到真正的个体化治疗。
他说,是,但是现在缺乏有效的疗效机制,去断定这个中药起效果了。
我说,患者感觉舒服了,以前肚子疼,吃了不疼了,以前发烧,吃了不烧了,这不就是效果吗?
他说,你说的不对,疗效的评判一定是客观的,不能主观的。你说他肚子不疼了,你怎么知道他不是主观臆断的心理作用呢?你怎么排除这个东西是否起到了安慰剂的作用呢?
我,……
好,那么就详细的说一下,现在到底什么是临床实验,所谓的“客观”指的又是什么。
以肿瘤药物为例子(以下说的是西药,这个例子不局限于抗肿瘤的药物,任何药物都是这样的。
研究出一款新的抗肿瘤的药物。
这个药物需要证明确实在临床上有效,那么就需要临床实验。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医院,会有一些治疗,招募的那些入组的患者,在你治疗期间,不收取你的药物费用,就是因为你入组的是这个药物的临床实验。
(提醒一下,这种实验是正规的合法的,只有通过相应的伦理审查才会开展。)
然后呢,他们通过观测这个药物,对肿瘤的缩小有没有帮助,对于肿瘤的化验指标有没有帮助,来判断这个药是否有效。
这种实验通常分为两组,一组服用开发的药物,一组服用安慰剂,这个患者均是不知情的。这就是排除了患者心理的作用。
而服用药物之后,患者主观感觉到舒服这是不做数的。
必须要有客观的指标来证明这个事。
就是比如一个肺癌的病人,他喘气不舒服,吃了这个药物之后,喘气好了,这并不能证明这个药有效了。
必须要化验的肿瘤指标下降了,或者通过影像,比如核磁共振,ct一类的,拍到肿瘤坏死了,变小了,这才能证明起效果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个主任说,中药的效果不能确定的原因。
还是以这个肺癌举例子,吃了中药,喘气舒服了,那不能证明有效果,你必须要检测到客观的证据才能证明吃中药有效果。
而且,中药的方子在临床上使用,一定是需要辨证的,药量和药味都是不同的,这样才能保证有效果。
死板的中药起效果不大。
这也就是那个主任说的,难以做实验的根本原因。
如果你死板的规定,说我就用桂麻各半汤治疗荨麻疹,你去做实验,一定是失败的,因为这个东西他已经不符合中医的逻辑思维了。
中医经过老祖宗祖祖辈辈的发展,已经是一门独立的医学,他有自已的理论体系,有自已的世界观,有自已的方法论。
不是任何医学的附庸,也不需要任何医学来证明中医是否有用,因为我们老祖宗用这么多年的时间已经帮我们证明了他的疗效。
而现代的医生,从为病人解决病痛的初心,已经转移到了,怎么做课题,怎么晋职称上了,我觉得是这个职业的悲哀。
第428章
手脚裂口子
小伙拎着血府逐瘀汤走了。
江云初一下午就约了这么一个患者,所以忙完了,就可以休息一下了。
喝着茶水,放松了一下午,这日子过得舒服。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第二天中午照常开诊看病。
来了一个中年妇女,找江云初看病。
这人是一到冬天,或者冬春之交的时候,手脚就会裂出一条条的缝。
看着很像干旱的土地裂的那种缝隙一样。
“你这个疼不疼?”
江云初摸了摸这人的皮肤,发现皮肤非常的干燥,干裂的地方尤其是干燥的很,好像一碰就要脱皮一样。
“有时候吧,就痒痒,痒痒的厉害,就会有点疼。也不一定,我也把握不准,不过确实是有点疼。”
中年妇女说道。
“反正我这个病,弄了挺多年了,也没啥效果。有的人说是缺维生素什么的,我也吃了。然后西医就说,就涂凡土林,或者什么维生素e乳的润肤乳就行,涂上吧,就能好一点,不涂就不行了。”
民间中医,属于基层的医疗。
说实话,这个阶层碰到的病,以大多数都是疑难杂症,不好治疗的病。
这就是人们思想形成的筛子,过滤之后的结果。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人们一但不舒服了,首先想到的是去医院,因此医院见到的病人是最全面的,最多的。
很重的病有,比如脑出血,糖尿病酮症中毒,严重的肺心病,心梗,肺梗等等……
很轻的病也有,比如发烧感冒肺炎等等……
这是人们的固有思想,就是去医院,而不是去诊所。(这里不是说这个思维不正确,而是说一个现象。)
然后呢,再其次就是去看西医的诊所。
拿几个药片吃,等等。
最后,实在整不明白了,看不好了,看不了了,不如来中医看看吧。
这就相当于形成了一个怪圈一样的行为模式。
所以很多人现在说,中医是西医的附属医学,替补医学。
这是确实存在的现象。
很少有人一生病,就说,我去看看中医吧。
十个人里,有2个这样的,可能这两个还是中医迷,听过倪海厦的课。
所以江云初自从开了这个医馆之后,听到过的最多的话就是,我去某某大医院,某某三甲医院,或者某某专家那里看过了,我这个病也没有好,我经某某介绍,或者我慕名而来,你看的不错,希望你能给我把这个病看好。
用网络一句话说,好了,现在压力给到江云初这边。
这是一份多么厚重的希望和压力。
看了多家医院,都没有看好,希望到你这里能够看好,要是看不好呢?
素质好一点,就拉倒了,再去另谋良医。
素质差一点的,擦,别听别人吹牛逼,我有个啥病,他就没给我看好。
还是那句话,中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值得终身学习的学问。
在疾病的治疗上,中医也好,西医也罢,没有任何一个学科能够包治百病,也没有一个医生能够百发百中,这是现实。
但是人们往往不愿意接受现实。
……
“你是不是经常碰凉水啊?”
江云初问道。
中年妇女挠了挠头:“反正怎么说呢?刷锅洗碗肯定是有的,有时候热水没那么多,就可能沾点凉水,就是这样。也没有碰过特别凉的东西。”
“行吧。”江云初点了点头:“我先摸摸脉。”
江云初开始诊脉。
双手脉沉弱,略微有一点点涩。
再看舌苔。
舌淡苔白,舌非常的淡,苔也是薄薄的一小层,没有特别多。
这是气血衰弱的一种表现。
“我问一下,您多大年纪了?”
江云初开始问诊。
女性患者问诊,一定要注意“年龄”。
“43岁了。今年。”
中年妇女点了点头。
虽然这女患者说自已43岁了,但是看着略显苍老,像五十几岁的样子。
人体前的衰老,也是肾精不足,气血不足的一种表现。
“月经正常吗?”
江云初继续问。
问诊要点“妇女尤要问经期。”
“不正常啊。我每次来月经,量特别多,感觉每来一次,整个人都疲惫的要命啊。可遭罪了!人家不都说,女的来月经是年轻的象征吗,有的到年龄了,还吃什么药,让他继续来,但是我是实在不想来了,太难受了。”
中年妇女一提这事,就是皱眉头,开始抱怨了。
“哦哦,那你这个月经太多,导致失血过多,是会导致血虚的,气血不足。你这个手脚容易干裂,也跟你你这个血不足有关系!这不是单纯的外涂药能够解决的!”
江云初说着,中间停顿了一下,然后说道:“还有一点,你是不是平时爱生闷气啊?特别爱着急的。有没有这种情况?”
人的性格,决定人的身体状态。
同样的,人的身体状态,也会影响人的性格。
这是互相决定的。
江云初看这个人的行为状态,又看这个人的脉象,舌象,包括她说话时候的语气,综合分析,此人性格不会太好。
多数是那种爱生闷气,而且还爱挑别人毛病的性格。
“哎,我也不是爱生气!”中年妇女叹了口气:“我家里老头,总是惹我生气,没事就出去钓鱼,我就特别烦他出去钓鱼。我儿子也是,我儿子在学校学习成绩也不好,我都上老火了,你说我能不生气吗?我不是爱好生气,是他们老让我生气。”
江云初看病的时候,有时候兼职干一点心理疏导师的活。
那也得是朋到能够疏导的。
一听这个怨气满满的发言,江云初觉得这不是自已能够疏导的量级,所以也就是放弃疏导了,把话题引回到了看病上面:“我觉得脾气还是稍微控制一下哈。毕竟身体是自已的!你这个病,我给你开内服和外用的两个药。内服药你在我这里抓就行,外用的药你自已回去弄,我一会告诉你怎么弄!”
“行,可以!”
中年妇女点了点头。
江云初便开始提笔写方子了。
第429章
外用药
江云初开始开方子。
——————
熟地黄15g,川芎6g,
当归15g,
白芍9g,炒荆芥6g,白芨6g
7付
——————
此方是以四物汤加减化裁而成。
这个中年妇女的患者,主要是血虚导致的手脚干裂。
大地太干了,就会裂缝子。
手脚也是一样。
所以江云初以四物汤做底方,而且重用熟地黄和当归,为的就是补血。
四物汤补虚的同时,有理血调经的作用,针对这个患者月经不调的状态(月经过多,月经过少,提前,延后,等等都可以统称之为月经不调。)
其中加了荆芥和白芨。
需要单独解释一下。
荆芥,是一味驱风的良药,尤其善祛血中之风。
血虚必有内风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