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南极科考站迎来了今年第一场暴风雪。
林修远蜷缩在"昆仑站"通讯室的角落里,军用睡袋摩擦皮肤发出沙沙的声响。
他盯着显示屏上跳动的雪粒图案,这是极地天气对卫星信号的干扰造成的乱码。
三天前他从夏威夷启程时,没人告诉他南极的冬天会比末日预言更令人窒息。
"林博士!
"副站长陈岩撞开门,防寒面罩上凝着冰碴,"B区冰层钻探出现异常!
"地下实验室的温度骤降至-89.2℃。
林修远跟着陈岩穿过迷宫般的走廊,防弹玻璃后的巨型钻机正在吞吐深蓝色冰渣。
当显示屏亮起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分析结果时,他的呼吸瞬间凝固。
在780米深处的冰芯里,嵌着几枚首径2厘米的青铜片。
"这是……"林修远戴上乳胶手套,指尖触到某种陌生的纹路。
青铜片表面蚀刻着与二十八宿星图完全对应的凹痕,但在特定角度下会显现出微弱的蓝光。
这不是普通考古文物,而是某种精密仪器的构件。
警报声在此时撕裂死寂。
监控系统捕捉到B7钻孔附近出现异常热源,红外成像仪显示有数十个首径3米的圆形光斑正在冰层下规律闪烁。
陈岩按下紧急通讯键:"指挥部,这里是昆仑站B区……"噪音突然炸响。
所有电子设备同时黑屏,备用电源启动时的电流声淹没了此起彼伏的惊叫。
当林修远摸索着找到手电筒时,透过防弹玻璃看到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储存X-113样本的液氮罐表面凝结出诡异的冰花,那些仿佛具有生命的水晶正向外辐射着微红光芒。
"它们在交流!
"实习生小王突然嘶喊。
青年科学家颤抖着举起摄像机,镜头里冻结的冰晶正在重组排列,组合成类似二进制编码的几何图案。